您的位置 首页 农村创业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导语:6月5日,在沈美娟办公室的墙面上,摆放了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样板,有蒸笼、果盘、簸箕、花瓶、茶叶盒等等。进入2020年,沈美娟创业的第7个年头,已经成绩斐然。沈美娟怀着将竹制蒸笼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初心,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步步为营,将“竹之森”品牌打造了知名品牌,生意规模越做越大。“竹之森”的年营业额从2013年的50万拓展到去年的超千万。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罗定市泗纶镇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美娟。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当手工竹制蒸笼这门传统手艺面临断层日渐势微的时候,沈美娟毅然辞掉待遇优厚的主管工作,回乡创业。沈美娟的选择并不被同乡人理解,但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深信不疑地将创业进行了下去。

辞去主管,回乡创业

沈美娟出生在云浮罗定市泗纶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罗定市盛产罗竹,远近闻名。于她而言,竹制蒸笼有着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做蒸笼。我家四代人做蒸笼,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自己也一起和家里人一起做蒸笼。”沈美娟告诉记者,一家人做好蒸笼然后等人来收购,换回来的钱是家里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她是罗竹养育长大的。

大学毕业后,沈美娟从农村去到大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到2013年的时候,她已经是东莞一家会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待遇优厚。那一年,她和丈夫回到老家,丈夫的一句话惊醒了她。

“我发现,做蒸笼的都是年纪大的。”

沈美娟发现,养育了自己的传统手艺竹制蒸笼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落。“竹制蒸笼的手艺面临断层,还在手工制作竹制蒸笼的都是一些年过50的人。这样发展下去,10年之后就基本上没人再做竹制蒸笼了。”沈美娟做了一个人生中非常重大的决定:回乡创业。人生的船头就这样骤然调转了方向。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沈美娟在咏竹院编织蒸笼。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买卖是最好的传承,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沈美娟想将手工竹制蒸笼这份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从小的熏陶让沈美娟对竹子有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外面上班的时候,看见竹制品都忍不住多看两眼。”在本该嬉戏玩耍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家庭经济情况的原因,沈美娟将时间用花竹制蒸笼上。这并没有让她对竹制蒸笼产生反感。

“在我的记忆力,竹制蒸笼带给我的是快乐。”沈美娟告诉记者,她从编织竹制蒸笼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小时候,村里的几个姐妹比拼编织的速度,是一份快乐的童年回忆。”

让竹制品从深山走向世界

6月5日,在沈美娟办公室的墙面上,摆放了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样板,有蒸笼、果盘、簸箕、花瓶、茶叶盒等等。进入2020年,沈美娟创业的第7个年头,已经成绩斐然。2013年,沈美娟辞职回乡创办“竹之森”,开启了她的创业征程。这一路过来,定然不顺风顺水,她都挺了过来。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沈美娟展示公司生产的竹制品。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沈美娟的创业从零开始,在资金、销售渠道、技术、招工上都困难重重。创业之初,家庭用电并不能支撑“封膜”这一道制作工序。她便凌晨两点错开用电高峰期,直至天亮。

现在回想起来,沈美娟觉得最开始的起步就锁定线上推广是十分正确的,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怎么线上推广?沈美娟广撒网,在一众网络推广平台发布自己产品的消息,贴上自己的联系电话,等买家来电。

六个月才来一单,很多人可能坐不住,沈美娟坚持住了。她线上销售的第一单是在发布消息的六个月后。“一个上海的买家看到我在网上发布的消息后打来了电话。这是我线上销售的第一单。金额不大,就8000块,但当时很开心。”

沈美娟将自己的创业分成两个阶段:前5年和后5年。“前5年是定位发展阶段,我主要是稳扎稳打,把产品做好,定好方向。第二个5年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沈美娟怀着将竹制蒸笼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初心,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步步为营,将“竹之森”品牌打造了知名品牌,生意规模越做越大。“竹之森”的年营业额从2013年的50万拓展到去年的超千万。沈美娟的“竹子森”还获得了出口资质,手工竹制蒸笼在她的手上,完成了从深山走向世界的华丽转身。

成立合作社,带动百余人增收

创业期间,沈美娟成立专业合作社,大量收购罗竹,为村里制作蒸笼的农民散户带来了竹制蒸笼的又一个春天。泗纶镇天然的罗竹资源在她的手上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优势。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增收,她成功为农村妇女搭建了一个科学致富的平台。

合作社的平台从最初的1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1200余亩,基地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辐射到周边地区,示范带动了110余户人种植罗竹,使其直接增收2万余元,帮扶脱贫妇女人数80人。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工人在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业。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今年46岁的李凤是竹之森的工作人员,小孩儿今年就要参加高考,她生活的重点都在为孩子高考护航上。而沈美娟的竹之森还为李凤提供了增收的机会。“这里距离家很近,照顾小孩和上班两不误,这份工作是真的好。”李凤已经在竹之森工作5年,工资从近2000涨到现在3000多。

“男性很多都外出打工了,留在罗定的妇女很多都是要照顾小孩和老人。”考虑到农村妇女这一特殊的情况,沈美娟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考虑,以柔性管理相待。“我告诉他们如果家里有事情,随时可以走。”

“蒸笼姑娘”传播竹文化

6月5日,记者随沈美娟来到竹之森的竹文化拍摄基地。沈美娟以竹为生,还承担起竹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在这个基地里,沈美娟称自己蒸笼姑娘,拍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向外界传播竹文化,包括抖音快手等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都有她的身影。

一技在手,回乡创业有门路,深山里的竹制蒸笼做出千万年收入

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咏竹院。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她还有更远的计划,关于竹的延伸,还有很多故事将在她身上上演。沈美娟告诉记者,她谋划着将竹制蒸笼的生产流水化。

“传统的竹制蒸笼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个人完成蒸笼的全部生产流程。”沈美娟希望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在新的时代下拥有更多的可能。“竹制品是天然健康的产品,我希望竹制品能够被更多人享用到,让更多人领略到竹文化的魅力。”

采写:南都记者代国辉;摄影:南都记者冯宙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lookout/entrepreneurship/58960.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