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品牌

【脱贫经验】乡村旅游能人是这样炼成的

青山绿水的生态,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宽阔的通组公路,高达气派的旅游接待中心,所有这一切,让来到长岭关的人们都翘起大拇指,称赞它真正是今非昔比。人们不能不谈到助推这个变化的人物&md…

青山绿水的生态,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宽阔的通组公路,高达气派的旅游接待中心,所有这一切,让来到长岭关的人们都翘起大拇指,称赞它真正是今非昔比。人们不能不谈到助推这个变化的人物——熊德平。

他可是发展长岭关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网红达人。

他曾经郁郁不得志过,当年年少春衫薄,他高考落榜过,后来,靠公务员又落榜过,好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村支书和家乡父老,聘请他为村干部。自此,凭着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无限执着,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胆探索,逐步成长为黄冈市麻城市木子店镇长岭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麻城市人大代表,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麻城市“劳动模范”。他用自己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向2020年度文旅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华丽转身。他的事迹曾经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各级电视台都有他的身影;他们的长岭关经验,迎来无数人观摩学习,人人都希望能够借鉴复制。

一、苦苦求索,聚焦村情创新路

千里大别山,巍巍长岭关。长岭关位于木子店镇东北边陲,有一座因雄关得名的小山村——“麻城市长岭关村”!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湖北、安徽两省交界处,山连鄂皖,水分江淮,处于麻城、罗田、金寨三县交汇之处,久负“鸡鸣两省,叶落三县”之盛名。这里人文历史厚重:因其山崇岭峻,扼守楚尾吴头达两千余年的长岭关,自古雄居鄂豫皖五关之首,被誉为“鄂东第一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这里打响挺进中原第一枪。这里自然风光秀丽:这里地处北纬30°、巴水源头、大别山腹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生态良好;集大别山苍峰、翠岭、幽谷、深涧、险崖、奇石、清溪、飞瀑等天然景观于一身,奇花异卉,应时怒放,季节不同,景色各异。这里地域民俗文化独特,特别是以老米酒、吊锅为代表的美食文化,更是让我村闻名遐迩。

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岭关虽有青山绿水,却被视为“穷山恶水”。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前,该村是有名的重点贫困村,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776户,2718人,其中贫困户有205户、6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2%,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长期生活在贫困当中,低矮的土坯房,狭窄泥泞的乡间小路,有些人家,有时温饱都难以解决,读书、就医、饮水等成为大问题。更不谈村集体经济,那个时候的村部拥挤、破旧,村干部办公场所也成问题。

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出路在哪里?这曾经是熊德平辗转反侧,昼思夜想的问题。

在熊德平的记忆里,和经历里,在与贫困作斗争的路上,人们曾经做过不少探索:有的滥砍乱伐森林,造成荒山秃岭;有的河道采砂,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开山采矿,造成环境被毁;有的办起来小微企业,可是运营成本高,常常资不抵债。实践证明,破坏生态的发展之路是走不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8月,木子店镇党委带领长岭关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转变观念,确立“支部同心兴产业,党员同向促发展,群众同行美乡村”的“三同”兴村战略,绘就了“旅游兴村”的发展蓝图。村党支部说干就干,主导成立了“麻城市长岭关农家体验游专业合作社”,对“长岭关”“吊桥沟”进行商标注册,通过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和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奋力打造“山上户外探险、山下农家体验”的全新旅游模式,成为全省“吃螃蟹”的第一家村级旅游合作社,为村级旅游发展铺好路、打好基础。我们长岭关人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观光产业,化茧成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长岭关村吊桥沟地处大别山腹地,一个村办景区,要吸引游客,谈何容易。为了提升知名度这个软实力,熊德平5年不间断地发朋友圈、编写公众号,组织文化名人搞笔会,组织节会发起、野外体验活动等形式,宣传吊桥沟,使这个藏在鄂东山地深处的风景,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更好的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二、真抓实干,发展旅游摘穷帽

规划定了,知名度上去了,来长岭关旅游休闲度假的人多了,硬件建设却由于资金的制约,相对滞后,接待条件和能力有限,熊德平同志又率领党支部筹措资金,兴建了一座建筑面积2000余平米,集党员服务中心、电商超市、游客接待为一体的综合大楼。熊德平利用疫情期间不能外出的契机,组织本地群众修通赏花道路14.5公里;利用修建防火带的机会,还修通了到卜钟山的山间公路;在吊桥沟内修复吊桥一座;改造民俗两栋;全程指导发展了“麻城吊锅”店10家.

他追求的脚步从没有停止,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步的同时,还注重旅游产品的打造。

开发了“传统文化游”:长岭关先后承办了湖北·麻城第四、五、六、七届老米酒吊锅文化旅游节;长岭关吊桥沟第一、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和首届丰收节。

开发了“红军体验游”:利用“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和张体学养伤的历史,大力开展红色旅游,修建了张体学纪念广场,铸造了张体学像等雕塑,开展穿红军衣重走红军路活动;

开发了“山地休闲游”:协调利用“小流域治理”项目,修建了景观亭和1公里游步道;

开发了“农耕体验游”:鼓励、支持有能力的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养猪养羊,酿老米酒,果树等,建一座200亩时令水果采摘园吸引游客到景区开展插秧、采摘茶叶、果实,体验农耕生活;

开发了“花海赏花游”:景区内有原生态杜鹃1万余亩、紫藤1仟余亩,今年花季,每天赏花人数都在千人以上。

达到了树立景区品牌形象,合作社增收,群众发家致富的目的。现在的长岭关成了闻名远近的网红旅游名村。

游客来到这里有农耕生活体验。可以播种,可以采摘,可以酿造老米酒,可以几个人抱团打糍粑、磨豆腐。这里还有红军体验游,穿上红军军服,走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故地。

这里还有溯溪探险,崇山幽谷,奇花异草,俯首皆是,蜿蜒古道,扑朔迷离,“山重水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带来的是无限野趣,无数挑战。这里还可以吃吊锅品米酒,这麻东山地的传统美酒佳肴,脍炙人口,鲜美异常,让你体会到不同一般的口腹之欢。

大批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走进悠悠吊桥沟,欣赏绿水青山,品尝吊锅米酒,感受浓浓乡土情,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吊桥沟景区,如今持续“走红”,成为各地游客口中称赞的风景圣地。生态美景、吊锅美食、老米酒美味成为长岭关“三宝”,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的长岭关,看有异花、游有奇峰、观有云海、吃有吊锅、住有客房。古色长岭关,绿色吊桥沟,发生了化蛹为蝶的巨变!

“现在到我们景区来旅行,吃有吊锅,喝有米酒,住有宾馆,看有美景,玩有节目,教有基地,相比与景区初创,一定会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熊德平是这样总结。

“到吊桥沟旅游,游山玩水中,既愉悦了心情,又升华了境界,还能够震撼灵魂。”游客们是这样评价的。

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15余万人次,创收10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80余万元。参与合作社分红的贫困户有70户、272人,每年分红13万余元,吸纳贫困户务工12人,每年发放工资14万余元;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30余户,每年增收40余万元。通过合作社近几年的产业发展,合作社也逐步壮大,村级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保障,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发展中来,经济收入稳步提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好的开局。也给长岭关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先后获得了2019、2020年麻城市“二十佳”村社区、“麻城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实训基地”、“湖北省生态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麻城吊锅传承基地”“木子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称号。长岭关村的发展经验,被人们称为“长岭关经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戴在长岭关人头上多年的穷帽子,终于被摘掉了。

三、克己奉公,恪尽职守做表率

熊德平同志,爱工作就像爱生命,爱村庄就像爱家庭,爱群众就像爱亲人。他常常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就是要还上级一个放心,还群众一个满意”。

他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人”,近二十年以来,除非是身体生病,每天到村部上班,来的最早,去的最晚的都是他,有时候甚至还住在村部。他的身上总要一股用不完的劲,一股使不完的力,特别是当景区游人爆棚或者重要节会的日子里,他总是忙前忙后,干重指挥。他是村的当家人,他有时变化为景区导游,打起导游旗,陪着游客旅游;他有时又是餐厅的服务员,端起盘子,为游客们上菜上酒;他有时又是景区建设的施工员,拿起斧子为开凿景区小道披荆斩棘。

他是村民眼中的贴心人。家乡的发展是他的追求,村民的疾苦是他的牵挂,群众的希望是他的目标。作为村的当家人,他是离百姓最近的“父母官”。他自己是农民,他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喊在嘴里的口号,而应该是铭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的要求。他经常行走在田间地头,脚上沾满泥土,有人称他“泥土书记”,他发大心思,推进吊桥沟景区的发展,有人叫他“沟长”。

他是留守人员工作的热心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三留守人员不少。他关爱留守老人,他亲自带头走访留守老人家庭,嘘寒问暖。他关心留守妇女,及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困难,成立舞蹈队,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他关心留守儿童,连续三年寒暑假请来大学生志愿者,办起了留守儿童“希望家园”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正是因为熊德平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形成了强大的引领力量。几年来,长岭关村全体村干部,角色多元,工作日他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节假日他们是游客的服务员、导游员、炊事员,在他们的日程安排表里,只有“白加黑”,没有休息日。

他是家庭生活的“隐身人”。多年以来,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情,熊德平管的很少,她的妻子,常常说,从早到晚难以见到他的人,又是几天都不回家,一天到晚,就是他的长岭关,就是他的吊桥沟,就是没有想到我和孩子。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有事情想跟父亲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视频什么的,他常常说的话:跟你妈妈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熊德平的带头作用,很好的带动了村干部和村里的其他党员。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支部的带头作用,促进了良好乡风的形成。

熊存兰,一位外嫁他乡的老人,怀着对家乡的眷念,2014年回到长岭关,召集子女捐资5000元成立“存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特困学子。村党支部先后3次募集善款近20万元,救治村里白血病少年熊鹏;村党支部为几度想辍学的舒小东,紧急助学捐款2万余元;爱心人士沈涛,向村里的贫困生一次捐资3万元;长岭关村党员商显峰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郑亭亭,并向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关心慰问物资;抗疫期间,村民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并义务修通吊桥沟紫藤花海5公里游步道和万步台阶;村民熊德齐放弃高薪,回家参加村旅投公司工作,积极投身景区建设。

乡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淳朴勤劳,直率好客,古道热肠的民风,让许多游客“再回首”,无数次重返吊桥沟旅游。

就是这样,熊德平同志,以自己的坚韧执着和探索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乡村发展之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16004.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