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传承和发扬好乡村优秀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前不久,贵州贵阳市水田镇三江村举行了一场重阳节主题…

  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传承和发扬好乡村优秀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前不久,贵州贵阳市水田镇三江村举行了一场重阳节主题活动,打腰鼓、功夫扇、打糍粑……一个个传统节目接连上演,村里老人们欢聚一堂,热闹的氛围透出浓浓的乡情,不少游人都流连忘返。

  不只是三江村,笔者在乡村采访了解到,这些年从山乡到平原,送戏进村、送电影下乡、百姓大舞台等项目进村入巷,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服务站等工程纷纷落地,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切实的文化获得感。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一些乡村“富口袋”的办法多、力度大,“富脑袋”的措施相对滞后了。究其原因,由于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有的乡镇文化站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对不上百姓的口味。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传承和发扬好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要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与生活的融合,除了物质生活,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村规民约,都是乡土环境孕育的乡村文化。从这一点来看,健全体制机制,要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依托“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载体,让农民自主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多创作一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也要积极引导传统元素对接现代产业。事实上,农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那些庄稼汉口中唱出的调调,那些农村大妈捏出的“面花”,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山西运城,当地开展纺织土布、草编、布老虎缝制等非遗项目体验,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手工艺品、特色民俗走出了展馆橱窗,走向了大市场。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离不开每一位传承和赓续的参与者。如何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不少村庄紧抓节庆时点,把乡亲们聚在一块儿,采用露天放映、村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农民参与度,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通过乡里乡亲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美丽乡村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6日 18 版)

(责编:勾雅文、杜燕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4320.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