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塘湖镇龙印村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就业。刘建平 摄
金亚平这两天的手机比三伏天气还要热,一大早接了十多个电话,不得不站到村广场上吼,都是冲着村投资来的。
昔日靠卖石头的塘湖镇龙印村,成了返乡创业青年投资热土,山上有一千多亩油茶、枇杷、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山下靠旅游公路旁建的深加工产业园已入驻投产2家企业,还有6家排队等候。金支书掐指一数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还是个保守数。
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在通城掀起第三次全民创业浪潮,赋能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湖北省通城县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兴村工程,积极引导支持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办“微工厂”,探索出了一条以“返乡微工厂”为载体,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实现致富奔小康给力乡村振兴。
村民在五里镇汉上村电子厂加工电子产品。刘建平 摄
能人返乡兴企成乡村振兴新风景线
通城地处湘鄂赣交界处,因交通不便,资源不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0多万通城儿女走出家门打工创业,掏四海金。曾几何时,通城县“回归经济”唱响全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不完全统计,通城在全国各地办企业的老板有近2万人,营销网点覆盖全国地级城市和重点县市区,其中资产过亿的有近百人,资产超千万的近万人。
为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该县积极实施“回归工程”,全力打好乡情、亲情、友情牌,激励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报效桑梓、创业家乡。瀛通电子、三赢兴科技、黄袍山绿色产品等110多家企业率先回归创业,挑起通城经济半壁江山。
如今,一批批回归企业发展壮大,又一批批通城年轻人在外闯出新天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通城为广大在外打拼创业的青年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启动微工厂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尽一切可能吸引更多能人回乡创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工补农,以农促工,实现稳定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个月3000元,赚钱陪娃两不误。”昨日,关刀镇关刀村的贫困户刘四来享受到了返乡微工厂带来的实惠,笑得更甜。
过去,她一直在外打工奔波,8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村里蓝极星广告微工厂开办后,工厂离家不到半里路,她便毅然决定回来上班。
这家微工厂的负责人吴祚和是一名90后小伙,他十几岁就外出务工,在济南一家电子厂从流水线工人做到产品销售员,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2017年,吴祚和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受条件限制,公司难以发展壮大。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干部主动找上了门,向其宣讲了“微工厂”的政策,通过“县建、企用、村收益”的模式,建成650平方米“微工厂。
2020年1月,吴祚和的广告公司正式搬进了新工厂,解决当地3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3.5万元。
“回报父老乡,振兴乡村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乡情亲情的感召下,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该县一大批在外创业精英将工厂搬回老家,带动脱贫户和村民就业致富,携手奔小康。
“电子厂搬到村里后,村民积极性很高,手脚快的每月可以拿七千多,慢点的拿个两千,心里蛮有成就感。”
2018年5月,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得知家乡脱贫攻坚需要助力时,率先将电子厂搬回到村里,累计发放工资30万元,人均每月增收1200元,当年他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今年,朱新亚又因地制宜在村里扩建紫薯加工厂,带动全村百多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塘湖镇引进在温州创业的陈运北,利用新建“微工厂”,从事电器开关加工,解决当地村民就业20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大坪乡农林村引进本村在北京创业人士黎雄辉,利用新建“微工厂”,从事砂带转换和涂附磨具异型产品加工,带动脱贫户就业。
关刀镇关刀村村民在蓝极星广告微工厂加工产品。刘建平 摄
延伸产业链条赋能村级经济新动能
“今年的疫情对我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影响,我并没有裁员的想法,希望通过研发新产品和创新营销方式来确保今年生产目标完成。”关刀镇高冲村的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公司微工厂的负责人魏寿兵介绍说。
这家公司利用湖北玉立集团的有关产品进行再加工,发展砂轮、磨具、八角砂等产品。目前,微工厂共吸纳周边村民就业36人。
今年30岁的聋哑人吴金霞就是其中之一。吴金霞的丈夫有精神疾病,大儿子智障,小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家4口被政府安排在高冲易地安置点居住,以前靠低保和残疾补贴勉强维持生计。微工厂建好后,村里安排她来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钱的工资,现在的她十分感谢政府,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和鑫彬源公司一样,湖北平安电工投资160万元,通过企业自建,在关刀镇道上村建成微工厂发展云母包装,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解决就业18人,月工资收入2200元,村级集体增收4万元。
麦市镇西坳村引进洪宇鞋业,利用新建“微工厂”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鞋业加工。安排就业人数60人,村级集体收入3万元。
2019年以来,通城县整合资金4790万元,支持72个村建成“扶贫微工厂”79家,带动832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每个村集体资产性收益达3万元
五里镇左港村微工厂村民加工砂轮。刘建平 摄
做强种养加乡村产业领跑小康路
每到收获季节,在五里镇汉上村的紫薯种植基地,总能看到很多脱贫户熟练地割藤、挖薯、去泥、装袋、搬运……
“我们女同志在这里一天可以挣80块钱,男同志一天150块钱,中午还管一顿饭。”脱贫困户戴银生介绍。“一亩田的产量可达到5000斤左右,村里的微工厂包收购加工,8角钱一斤,一亩田的收入可达4000元。”
负责收购紫薯的正是被大伙称为“紫薯王”的李海兵。他曾在长沙医药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生意虽然做得有声色,但家乡才是最好的归宿,回乡创业成了他追逐的梦想。
回到汉上村,在村支部书记的鼓励下,他成立了白米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种起了紫薯,办起了紫薯粉条加工厂,以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110户脱贫户种植紫薯,每年加工紫薯300吨,从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带动15名劳力就业增收。
“微工厂”产权不归村里,但却为村里增加了一笔长期固定的租金收益,这让村里招商引资更加热情、积极,也让塘湖镇龙印村党支部书记金亚平最近忙得不亦乐乎,接连接待几拨在外能人回乡考察,返乡办微工厂。
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金亚平创新独创村投公司——龙印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管理着村里一千余亩油茶、枇杷、中药材等种植产业。
村里除已建成一家微工厂外,今年又辟出一片闲置土地打造小型园区主打产品深加工,6家返乡企业排队等候入园,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有能力加大公共事业建设,造福村民。忙碌中的金亚平不亦乐乎。
据介绍,在“返乡微工厂”带动下,通城县乡村产业逐渐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态势,共培育中药材、小龙虾、油茶、茶叶等“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4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10个。
“务工收入、租金收益、股本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返乡微工厂成为该县产业振兴的驱动器,实现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等多层效益,赋能乡村振兴新动能。
塘湖镇龙印村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刘建平 摄
(作者:刘建平、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