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克难攻坚的“急先锋”——记熊河镇吴桥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组长陈亦东

他是扶贫路上的”马前卒”,他是困难群众的”暖心人”,他是新冠疫情防控卡点的”铁闸门”,他是勇啃脱贫攻坚硬骨头…

他是扶贫路上的”马前卒”,他是困难群众的”暖心人”,他是新冠疫情防控卡点的”铁闸门”,他是勇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的”急先锋”。他就是江陵县总工会副主席、吴桥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组长陈亦东。近三年来,陈亦东从机关干部变为挂职第一书记,虽然身份发生变化,可不变的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变的是扎根基层的初心与承担。最初,吴桥村是脱贫攻坚工作落后村,在缺乏业务骨干、资金支持,数据混乱、各级频繁检查的巨大压力下,陈亦东不畏难,不退缩,敢打敢拼,一步一个脚印将吴桥村打造成为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作为第一书记的陈亦东反应迅速,率先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利用村里大喇叭每天不间断播放疫情通知和防护知识,组织党员义工和志愿者成立”防疫巡逻队”全村巡查,设置卡点不间断值班。2018年5月,陈亦东来到熊河镇吴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一个月时间,他就把村里的173户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对贫困户的情况基本上做到了然于心。陈亦说,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感觉工作就像千斤重担压在身上,难以完成。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做到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村情民意,同时加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路径,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实施脱贫项目,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做实精准扶贫工作。驻村第一项任务,陈亦东带领村干部认真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工作。为做好大排查大走访,陈亦东坚持以身作则冲锋第一线,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农户调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67岁的李兆儿是2017年脱贫户,身患慢性病多年,女儿在外务工,常年与孙女相依为命。陈亦东时常走进李兆儿家中,详细询问着他的身体状况和女儿的收入情况,”都好着呢,平时就出去打打零工,收入还可以。”李兆儿笑呵呵地说。”您安心养病,有啥需要就来村委会找我们。”陈亦东叮嘱他说。驻村以来,陈亦东严格按照要求吃住在村、真蹲实住,始终坚持岗位在村、责任在村,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积极与群众沟通交流,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每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与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用真心帮助村民,用行动感动群众。”我们驻村干部一定要会说群众的话,会做群众的事,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陈亦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抓好扶贫,时刻战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切实做到关心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吴桥村二八组西生产路道路坑洼不平,每逢雨季,道路泥土被雨水冲刷,泥泞难行;吴桥村七组无生产桥,农用运输机械不能正常通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劳作;南北村级公路一直没有路灯,一到夜晚漆黑一片,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级排灌渠道淤积堵塞,沟面杂草丛生,水流不畅,夏季蚊蝇孳生,出现有水排不出,供水不及时的问题,易引起用水纠纷……陈亦东带领村干部在走访收集民情民意时,了解到”行路难、沟渠堵、居住环境差”成为全村老百姓心中共同的”症结”,经过与村”两委”反复研究,本着群众缺什么就扶什么,扶贫开发,基础先行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优先解决路、桥、渠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包村县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实行集中统筹、捆绑发放,破解了资金难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时间,一番大干、快干的基础扶贫浪潮在全村火热翻滚起来。吴桥村二组村民汪梅芝,看着已铺满碎石的2280米生产路喜极而泣:”以前,生产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滩泥,扎破了好几条三轮车轮胎,农产品的运输全靠人挑肩扛。”但这一状况在2018年得到改变,该村利用扶贫帮扶资金对其整新修整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出行条件。在陈亦东的协调争取下,近年来,吴桥村争取专项扶贫项目资金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393万元,改扩建修整道路6条共7250米,疏挖沟渠3950米,新架设27盏LED农村路灯,新建1400平方米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如今,每到傍晚时分,伴着晚霞,群众在建成的文体活动场上,健着身、聊着天、跳着舞……尽享着此起彼伏的”乡村田园交响曲”。一盏盏路灯随夜亮起,白色的灯光,不仅扮靓了村庄的夜空,也照亮了吴桥村走向致富的道路。

他是扶贫路上的”马前卒”,他是困难群众的”暖心人”,他是新冠疫情防控卡点的”铁闸门”,他是勇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的”急先锋”。他就是江陵县总工会副主席、吴桥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组长陈亦东。

近三年来,陈亦东从机关干部变为挂职第一书记,虽然身份发生变化,可不变的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变的是扎根基层的初心与承担。

最初,吴桥村是脱贫攻坚工作落后村,在缺乏业务骨干、资金支持,数据混乱、各级频繁检查的巨大压力下,陈亦东不畏难,不退缩,敢打敢拼,一步一个脚印将吴桥村打造成为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作为第一书记的陈亦东反应迅速,率先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利用村里大喇叭每天不间断播放疫情通知和防护知识,组织党员义工和志愿者成立”防疫巡逻队”全村巡查,设置卡点不间断值班。

2018年5月,陈亦东来到熊河镇吴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一个月时间,他就把村里的173户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对贫困户的情况基本上做到了然于心。陈亦说,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感觉工作就像千斤重担压在身上,难以完成。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做到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村情民意,同时加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路径,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实施脱贫项目,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做实精准扶贫工作。

驻村第一项任务,陈亦东带领村干部认真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工作。为做好大排查大走访,陈亦东坚持以身作则冲锋第一线,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农户调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

67岁的李兆儿是2017年脱贫户,身患慢性病多年,女儿在外务工,常年与孙女相依为命。陈亦东时常走进李兆儿家中,详细询问着他的身体状况和女儿的收入情况,”都好着呢,平时就出去打打零工,收入还可以。”李兆儿笑呵呵地说。”您安心养病,有啥需要就来村委会找我们。”陈亦东叮嘱他说。

驻村以来,陈亦东严格按照要求吃住在村、真蹲实住,始终坚持岗位在村、责任在村,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积极与群众沟通交流,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每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与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用真心帮助村民,用行动感动群众。

“我们驻村干部一定要会说群众的话,会做群众的事,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陈亦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抓好扶贫,时刻战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切实做到关心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吴桥村二八组西生产路道路坑洼不平,每逢雨季,道路泥土被雨水冲刷,泥泞难行;吴桥村七组无生产桥,农用运输机械不能正常通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劳作;南北村级公路一直没有路灯,一到夜晚漆黑一片,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级排灌渠道淤积堵塞,沟面杂草丛生,水流不畅,夏季蚊蝇孳生,出现有水排不出,供水不及时的问题,易引起用水纠纷……

陈亦东带领村干部在走访收集民情民意时,了解到”行路难、沟渠堵、居住环境差”成为全村老百姓心中共同的”症结”,经过与村”两委”反复研究,本着群众缺什么就扶什么,扶贫开发,基础先行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优先解决路、桥、渠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包村县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实行集中统筹、捆绑发放,破解了资金难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时间,一番大干、快干的基础扶贫浪潮在全村火热翻滚起来。

吴桥村二组村民汪梅芝,看着已铺满碎石的2280米生产路喜极而泣:”以前,生产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滩泥,扎破了好几条三轮车轮胎,农产品的运输全靠人挑肩扛。”但这一状况在2018年得到改变,该村利用扶贫帮扶资金对其整新修整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出行条件。

在陈亦东的协调争取下,近年来,吴桥村争取专项扶贫项目资金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393万元,改扩建修整道路6条共7250米,疏挖沟渠3950米,新架设27盏LED农村路灯,新建1400平方米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

如今,每到傍晚时分,伴着晚霞,群众在建成的文体活动场上,健着身、聊着天、跳着舞……尽享着此起彼伏的”乡村田园交响曲”。一盏盏路灯随夜亮起,白色的灯光,不仅扮靓了村庄的夜空,也照亮了吴桥村走向致富的道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4761.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