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的堰塘蓄满了水。 (通讯员 程莹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肖元玲 程莹
4月26日,云梦县吴铺镇井岗村张小华正忙着备种,今年他打算再继续扩种黄毛粘。
黄毛粘是孝感本土“网红”稻米品牌,以品质优、口感好而著称,一公斤黄毛粘的市场售价是传统糯稻价格的3倍。张小华去年试种了6亩,收益近1.5万元。
“种植黄毛粘,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小华坦言。原来,黄毛粘不同于一般的水稻,其生长周期长,对水源要求高。而井岗村位于吴铺镇与孝南区交界处,地势较高,因岗地多而得名,是当地有名的“旱包子”,许多农户想过发展黄毛粘,却不得不因缺水而放弃。
“水库积满淤泥,堰塘沟渠年久失修,蓄不住水。”井岗村原村党总支书记吴俊波说,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传统糯稻,但由于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差、效益不高,村民没有种田积极性,全村1600多亩水田,其中五分之一被撂荒。
2018年,孝感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孙子昭走访中发现,作为县里的深度贫困村,要想在通过农业产业增收致富,首先得解决水的问题。
挖塘堰、打机井、清沟渠……2018年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井岗村共整合1000多万元,先后扩挖47口塘堰,新打12口机井,建设14口水井,改造泵站1处,整治清淤渠道6067米,铺设抗旱电杆14根,让村里农田基本实现灌溉全覆盖。
有了水,终于可能在农田里大做文章。工作队想方设法引进优质的水稻品种。去年,村民张小华带头种了20亩优质水稻品种鄂晚17号和6亩黄毛粘,两项收益达4万元。55岁的贫困户张楚桥心动了,今年也打算种10亩鄂晚17号和4亩黄毛粘。除了发展优质水稻,不少村民还尝试高效益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和睡莲种植。
种植模式也在变化。过去种传统糯稻,一年一季,土地一荒就是半年。村两委和工作队把农业专家请进来,在村里推广“晚稻+油菜”轮作模式。
“一亩田的收益超过3000元。”吴俊波算了一笔账:5月至9月种植水稻,每亩纯收益近1400元;10月至来年5月加种一茬油菜,每亩可收400多斤菜籽,收益超过1600元。
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村里顺势成立种植合作社,2019年年底注册商标“田家老井”,对社员种植的稻米和菜籽统购统销,去年销售额达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