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800米的鄢家墩,是巴东最偏远的高寒乡村,也是一个脱贫攻坚最难啃的深度贫困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村民,借力脱贫攻坚的东风,凭借自16岁起就跟随父亲做药材生意的特殊经历,我决心带领村民发展贝母、独活、大黄等高山药材,用近6年时间,用“大黄”(贝母、独活)变“黄金”的产业脱贫“药方”,争做高寒山村产业脱贫的追梦人。
三大药方对症高寒乡村
2015年,和众多贫困村一样,脱贫攻坚战在鄢家墩村如火如荼地打响了。同时,巴东将药材确定为全县六大产业之一重金打造。我敏锐地感到大扶贫机遇和强大的政策机遇来了,高寒乡村药材产业发展的春天也已经到来。
几辈人靠种包谷洋芋养成的传统习惯,要想一夜之间改变谈何容易。鄢家墩村五组贫困户鄢仁宪、李连章,原先都种过贝母,由于没有技术,连续三年连贝母种就烂完了。颗粒无收的他们,在我上门邀约发展贝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脑阔摆得像拨浪鼓,说什么再也不上当了。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决定改变策略,自己先种一块示范贝母示范,并经常请他们来我地里参观。待卖贝母时,出钱请他俩来帮忙做点工。看到我种贝母成功,并且收入可观。这让他们逐渐打消顾虑,开始跟着我种上贝母。看到鄢仁宪、李连章种上了贝母,其他村民开始陆陆续续效仿起来。就这样,我的贝母专业合作社通过“滚雪球”的办法,开始发展壮大。
遇到贫困户缺少资金,没有钱购买贝母种,我就采用“借鸡下蛋”的办法帮助,免费送种子给他们,待他们有收成后,就返还贝母种。五龙溪村六组贫困户徐明剑,我不仅免费给他贝母种子,还在回收他的贝母时每斤按市场价加价五角钱。按当时的行情,我做的是亏生意。至今,他逢人就说,“田沛君真是一个好人。和我们老百姓做生意,他宁愿亏钱,也要帮我们。”
村民的口碑,加上“基地示范、免费供种、免费技术服务、保护价格回收”等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管理,逐渐让我找寻到高寒山村产业脱贫的三大“药方”:全社累计发展贝母507亩,大黄141亩,独活110亩。2016年、2017年、2018年,我牵头成立的巴东县红新药材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社、优秀市场经营主体、十佳帮扶企业,并跻身为州级示范社。
打造脱贫药方的升级版
随着合作社基地面积增大,如何增加药材的附加值?经过前期市场调研,我发现如果将贝母切片烘干后,每吨干货比湿货可净增3000元。于是,我就有了药材初加工的念头。没想到,竟与驻村扶贫工作队拟建扶贫车间的计划不谋而合。
在杭州下城区的援建下,扶贫车间正式落户鄢家墩村。我采取了“扶贫车间+贫困户+药材初加工”的运作模式,实行“租金+佣金+利润分成”办法,闯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车间的产业路子。
至此,我的产业脱贫“药方”有了“升级版”。扶贫车间每年开工期达到10个月以上,车间用工全部为贫困户,固定用工16名,其中管理岗达到5500元的月薪;临时用工高峰期一个月达到50人,月开出临时用工工资近13万元。2020年,扶贫车间仅全年用工工资总额就达到60多万元。这些真金白银,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
三大订单力拼千万产值
从2015年至今,我和贫困村民抱团发展药材产业已有六个春秋。作为一个农民,我很欣慰在带动脱贫、带动致富方面,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不担三分难,难练一身胆!下一步,我想实现三个愿景,为父老乡亲搭上乡村振兴的致富快车,再助一臂之力。
拿下三大药材销售订单,打造“千万级”的高山药材产业。巴东素有“华中药库”美誉,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发展药材产业,绝对算得上高寒山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好“药方”。因此,我打算多方争取外地药商,力争签下贝母、独活、大黄三大销售订单。目前,已和安徽亳州的一个药商,签订了100吨、总金额320万元的贝母干货销售合同。独活、大黄的大订单也在积极运作之中,预计三大订单的销售总额可突破1500万元。
建一个200亩的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流转村民的土地,主打贝母、独活、大黄三大拳头产品,让药材产业成为金果坪乡一“红”(红色文化)一“绿”(绿色产业)产业发展战略中,最亮丽的一抹春色。
把扶贫车间打造成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梦工厂”。受疫情影响,部分村民滞留家中,无法出外打工。为缓解村民就业难、收入难的难题,我打算通过扩大扶贫车间就业规模,计划全年稳定吸纳100名村民长期在扶贫车间务工,让他们享受到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的产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