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虾稻共养”一田双收 致富一方百姓

水田上忙碌的人影,农户门前堆放整齐的地笼网,田地头来回运输的小三轮绘就一幅繁忙景象…惊蛰过后,小龙虾开始出穴觅食,新一年的收购捕捞期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捞…

水田上忙碌的人影,农户门前堆放整齐的地笼网,田地头来回运输的小三轮绘就一幅繁忙景象…惊蛰过后,小龙虾开始出穴觅食,新一年的收购捕捞期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捞的都是去年的成虾,虾苗三月份投放,四五月就可以上市。这虾苗的选择可不能大意,要选青嫩适中的苗,小红头和过度青嫩都不好,红头苗,长势慢,过青嫩苗死亡率大,温度15℃以上适合小龙虾生长,这个时候要投喂优质的饲料,喂得好才能长得好。然后栽一季水稻,这稻田不仅为虾遮阴避阳还能为虾提供天然饵料使龙虾个头大味道鲜,而龙虾的排泄物和壳又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田里增了肥,稻谷产量高,我们老百姓就增加了收入。”虾农金师傅正跟村里年轻养殖户乐呵呵的说着他的养虾之道,作为首批享受新沙高标准农田承包权的他,去年仅小龙虾一项毛收入就有近20万元,净利润9万元左右。

2017年新沙村(原朱家渡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由于地处江北水系末端,旱涝频繁,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效率低,加之村级组织战斗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虽然早在2016年就开始零星发展“虾稻共养”,但脊弱的低洼湿地、传统的种植结构、粗放的经营管理、持续不断的旱涝灾害、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了朱家渡村的产业转型与群众的脱贫致富。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横沟市镇委、镇政府牢固树立产业优先理念,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镇村两级的努力争取下,整合高标准农田、国土、扶贫等资金1800万元,实施新沙村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其中朱家渡村改造农田4500亩。通过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朱家渡村的水电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横沟市镇农业基础设施最好的村。高产农田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贫困户的种田积极性,奠定了产业扶贫的良好基础。

“虾稻共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正是横沟市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小龙虾带动大产业,铺就脱贫致富“黄金大道”的法宝。作为石首市最早开始“虾稻共养”的乡镇之一,横沟市镇的小龙虾产业发展较快,成熟的小龙虾饲养经验和多年江北商贸中心地位,成就了横沟市镇小龙虾收购、运输、贩卖经营体系的发展。从虾苗购入、到成虾卖出,供苗、饲养、收购、分拣、储存、运输、分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北通潜江、武汉,南运湖南、广州,便利的交通让横沟小龙虾从这里走进南北餐馆,流入各大“调味虾”食品加工厂,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脱贫户尹新春一家从年收入几千到如今的年收入近8万元,尹新春的父亲尹光荣说,这都得感谢党委、政府,“以前没有搞这些的时候,那是真穷,我们平均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现在家里的旱田改造好了,土地集中成型成片搞“虾稻共养”,一年到头能搞四万多块钱,镇里还请水产专家来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儿媳、孙女在外务工,日子好过不少啊。

以前我们水稻只能卖到1.2元/斤。现在我们种出的水稻选用了优良品种,一亩田能收到1200斤大米,售价在1.5元/斤,比以前增收了不少,基本上解决了龙虾前期投入。”过去,村里人光靠种粮食每亩地最多赚1000元,现在小龙虾每亩田年产200斤,按年均出水价每斤10元计算,就有2000元,而且早春成虾产量较少,抓住这个高价稀缺的时机,品质好的新鲜小龙虾价格大概在40至50元钱一斤。稻子不打农药虽然会有一定减产,但是绿色种植方式产出的稻子品质高,每亩总收入反而增加了。

与此同时,村里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流转,先后跟“中国虾谷”公司、调关种养大户等签订承包协议,实现了大规模集团化“虾稻共养”,既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又提升了产品质量。

“因地制宜兴产业,多措并举促就业,脱贫步伐才能更加坚实。”围绕打造特色扶贫产业,稳固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产业致富,就业致富,“两手抓、两手硬”的巩固脱贫成果保障机制。

据悉,横沟市镇积极推广新沙高标准农田改造经验,对罗家台、重阳岗等村低标准农田进行改造升级和流转,进一步实现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努力打造横沟市镇虾稻产业品牌,实现小龙虾产业特色发展新目标。

(作者:张露露 吴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4978.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