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写在杭州下城区对口支援巴东县神农中小学教师施姗姗备课本扉页的话。她带着热忱出发,结合本职“声援”巴东教育,用音乐在西子湖畔和巴山深处架起了一座流通艺术的桥梁。
2020年4月8日,时任下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部部长的施姗姗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辗转千里来到巴东,挂职巴东县神农中小学副校长、艺术部部长职务,负责为该校艺术教育领域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变化。
“主动请缨,翘望已久,竭尽所能,造福当地。”初次来到巴东,这十六个字施姗姗脱口而出。
“有了更专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初到学校,施姗姗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拿捏“差距之脉”所在,面对山区艺术教育的“疑难杂症”,施姗姗决定对症下药,逐个化解。
艺术教育的首要条件是人。在神农中小学,音乐课程、美术课程老师基本由主课老师兼任,专业化程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了解情况后的施姗姗迅速成立神农中小学“杭琴施艺”艺术工作室,发动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学院名师智慧空间站与工作室“结盟”,开展教师云结对帮扶课堂,在音乐理念、乐器使用、课堂教学示范等方面为科任老师加急“补课”。
“有了更专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施老师带来的杭州力量不断给我们学校油箱加油,让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加足马力往前冲。”在神农中小学初中部主任谭建华看来,云结对帮扶课堂的开展,学校艺术教育老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有了大幅提升,教学工作也开展地非常顺利。
223支价值4.5万元的全音阶口琴
除了管理艺术工作室的日常工作,施姗姗还担任多个班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
“吹奏时同学们要注意呼气和吸气的方法,不同的技巧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记者采访施姗姗时,她正在为初一年级七班教授口琴课。就在前一学期,许多孩子口琴的演奏还很陌生,而远在杭州的同龄孩子们,已经可以单独使用器乐参加各类音乐比赛。
“上口琴课没有口琴,就好像上战场没有武器一样,光凭课本,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的。”施姗姗决心要为孩子们购入全新的全音阶口琴。在了解到学校的实际困难后,施姗姗联系上杭州下城区统战部提高慈善企业名单,一封封求助邮件不停地飞往各个爱心企业,经过多方奔走和无数个电话之后,她终于为孩子们争取到了223支价值4.5万元的全音阶口琴。同时,她还利用个人关系,邀请杭州口琴名家为学生们录制微课,保证学生业余时间练习质量。
“不仅仅是给我们送了器乐,更重要的是施老师教的非常有耐心,能让我学会使用,我非常非常开心。”初中一年级学生田蕊琦说。
“看着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样子,其实挺开心的,也挺有成就感的。”施姗姗觉得学习器乐对孩子们来说,不仅可以舒缓学习压力,更能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问题不大、习惯就好”成了她的口头禅
和其他前来挂职的杭州干部一样,吃住行在校,繁忙的工作,距家千余里,水土不服等问题也困扰着施姗姗。最大的问题是饮食,吃惯了杭帮菜的她不习惯巴东的热辣口味,每次前往食堂就餐她都会把饭菜带回宿舍,用开水泡着食用。
来巴东快一年了,施姗姗瘦了一整圈。每当同事关心她的生活时,“问题不大、习惯就好”成了她的口头禅。
“我是带着党和下城区政府的任务来的,不是走马观花,困难可以克服,使命必须完成。”施姗姗说道。
对于支教工作,施姗姗交出的答卷分量满满
2020年8月,由杭州市团委、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巴东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共沐阳光 为爱行动”助力巴东县艺术教育同等化网络直播文艺演出活动,施姗姗承担起巴东方的执行导演和现场主持人,她克服疫情限制多,暑期人手缺,湖北水灾重等种种困难,多次往来于杭巴两地,积极开展联络对接工作,在两地领导政府的全力支持及工作人员的齐心努力下,圆满完成活动,同时也开启了杭巴两地艺术教育交流的第一页。
除此之外,举办首届校园师生经典美文朗诵活动、创编歌舞《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参加信陵镇神农社区迎国庆文艺晚会中演出、协助孩子们在杭州市“武林小名嘴”大赛决赛现场推介巴东传统民俗文化、引进杭州国际动漫展优秀作品到校展览、成立巴东县第一支配套齐全,设备优良的少年先锋鼓号队……
在施姗姗看来,艺术扶贫也许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向上向善的力量。她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在她的背后有杭州市、下城区。
“所有的艺术专业领域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老师都将会是巴东艺术教育的支持力量,我对巴东艺术教育充满期待。”对于仍在继续的支教工作,施姗姗信心满载。(王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