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北部的珂里村,是台湾著名歌星蔡琴祖父蔡汉卿(武昌首义时向清总督打响了第一炮)、辛亥革命中坚人物杨时杰等人的故乡,这里曾两设衙署,百业兴隆,有“小汉口”之称。随着水路运输的衰落,上世纪下半叶,昔日繁华的珂里古镇逐渐沉睡,环绕着珂里村的“母亲河”——杨柳河逐渐断流,昔日河边繁华的商户也演变成了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户。51岁的苏四生就是贫困户中的一员。
杨柳河畔“冰冷”的心
家住珂里村5组的苏四生一家共4口人,其本人在家务农,妻子精神残疾三级,丧失劳动能力,常年需要人照顾;女儿为了填补家用早早外出学习缝纫,因为食宿条件差,营养不良,导致身体虚弱;儿子也受家境贫困影响无心向学,沉迷于游戏。为了有个温暖的“家”,他借款修建了新房,但还款却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眼看家徒四壁,妻子与儿女都需要自己照顾,苏四生的心降到了“冰点”。
2015年,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到珂里村时,彼此的苏四生一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虽然村委会为他妻子申请了低保金,但一家人的生活依然过得紧巴巴。
“谁不想发展?谁不想致富?我没有办法啊。”面对入户的工作队员,苏四生叹气道。
扶贫春风吹来的暖意
在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初,贫困户都在观望。
会不会有政策?是怎样的政策?是走过场还是真帮扶?苏四生也跟他们一样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很快,洪湖市的扶贫政策出台了。其中一项就是针对低保贫困人口的补助。在收到低保补助金的那天,苏四生拧紧的眉头舒展了开来。他说,钱虽然不多,但对他而言却是帮上了生活生产的大忙。
2016年,工作队多次登门与他交心谈心,帮他分析家庭情况,拓宽致富渠道:“脱贫先立志!虽然你妻子是残疾人士,但你家里有3名劳动力,你本人也有结实的身体,另外家里还有十多亩责任田。这些都是你发家致富的有利条件。再加上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保障,只要你想发展、肯发展,就一定能找到门路。”
在工作队的鼓励下,苏四生重燃起发展的信心,开始了他的脱贫行动:一是将10.52亩土地分割经营,3.6亩种植优质水稻,6.92亩养殖龙虾和“四大家鱼”鱼苗;二是饲养母猪、仔猪20多头,发展多种经营;三是照顾好妻子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到附近打临工,帮人打农药、下饵料、撒肥料、拉鱼网;四是动员女儿到汉川某服装厂当缝纫工,儿子外出学习玻璃安装技术。
同时,工作队还为他申请了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帮他报名参加了就业培训,安排了村级公益性岗位。
经过2年多的发展,2018年,苏四生的脱贫行动终于有了收获:女儿月薪由最初的3000元提升到了5000元;儿子打工收入在解决自己“饭碗”的同时,还能贴补家用;养殖也获得较好的利润,自己打零工也赚了5000多元。一年全家打了一个大翻身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00多元,超过了贫困线标准,光荣脱贫。因为勤劳致富的事迹,他本人还被评为洪湖市2019年度脱贫光荣户。
乡村振兴带来的愿景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大幕的开启之年。尽管遭遇疫情,但苏四生一家的收入状况并没有减少。
居家隔离期间,苏四生一家领到了食用油、大米、蔬菜等生活物资;隔离解除后,苏四生妻子作为重点对象享受了低保金提标、低保人口疫情补贴和残疾人疫情补贴,他本人与女儿、儿子也拿到了疫情后外出务工的交通与生活补助。
年底,工作队再次来到苏四生家,查看其生产生活情况,并与他一起“盘点”2020年全家总收入:种田、养鱼1万多元、公益性岗位与务工收入4万多元,享受政策兜底9千多元,全家全年纯收入超过了6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5万元,比往年的收入要高得多。
5年来,苏四生家庭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一年更比一年好。他不仅实现了脱贫,也实现了自己还完新房欠款的愿望,虽然楼房内至今还未装修,但对他来说,脱掉贫困的家,齐心向上的一家人就是家庭的“精装修”。他说:“扶贫政策不可能吃一辈子,自力更生才是做人的根本。”
而谈及今后的生活,他说他知道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脱贫后的日子“一样有奔头”。
苏四生的致富经历,是洪湖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千千万万扶贫人日夜奋战成果的缩影。现在的珂里村,25户贫困户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村贫困人口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时的1403.63元增长到今年的14626元;宽阔的进村公路,整洁的旅游公厕,靓丽的文化广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村集体产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好日子”。
供稿:刘尚斌、王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