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关林,是石首市税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15年10月我来到了石首市新厂镇泥北村,开始了近六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基层精准扶贫的酸甜苦辣,只有基层的扶贫干部才能体会到,复杂的村情、繁重的攻坚任务、老百姓不理解的委屈、填不完的各种表册、艰苦的生活条件……但当看到扶贫项目落地生根,老百姓为各自的产业开始忙忙碌碌,心里却又是满满的收获和幸福,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值得。
上门走访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了解村民的身体情况、家里几口人、种了几亩田、孩子们都在做什么、一年收入有多少……
记得2018年冬天的一场大雨雪之后,我对村里几位独居的孤寡老人有些不太放心,就上门去查看,来到贫困户湛大爷家附近时,看到他躺在自家附近小路边的草丛里呻吟着,我赶紧将大爷背回家中,帮他换下弄脏的衣服,确认他身体无恙后才离去。
农村脱贫攻坚离不开发展产业,只有培植造血机能,才能让村民增收脱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
2017年5月,我得知本村成功人士王重洲想要回乡从事中药材种植,并且已经在邻村开始种植实验田,我立马找上门去,向他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说明创办农业合作社之后,可以通过实行“土地+务工+帮扶”的模式,让贫困户坐上这辆“快速致富车”,这个想法得到了王重洲的全力支持。
合作社投入运行后,我们与村两委一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摸索出了“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回购、打工取酬”的带贫模式。2019年,我们与村两委策划组织合作社、贫困户一起外出学习鸭蛙稻种植技术,当年就种植鸭蛙稻500多亩,合作社还提供产销一条龙的带贫帮扶措施,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要想让老百姓满意,取得他们的信赖,一定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贫困户老李,以前在外打工时,还能勉强维持温饱及日常开销,后来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偏瘫,需要长期服药,家中还有两个读书的子女,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一度过得十分艰难。
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2016年将他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他落实了健康、低保、残补、教育、金融、产业奖补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在很大程度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他本人也不等不靠,积极参与生产、养殖,生活开始慢慢好转起来,女儿也上了大学。
2018年,非洲猪瘟在周边流行之初,我们就及时上门与老李分析当前情形,帮他联系买家,将存栏的健康牲猪进行了处理,随后发生的猪瘟让附近各村的牲猪无一幸免,我们暗自庆幸处置得当,帮老李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下,李尚清于2018年底脱贫出列,2020年儿子也考上了大学,我相信,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可能有很多种,能把一个个完全陌生的家庭联系如此紧密的,或许只有扶贫了。
我还有一个身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走访因精神疾病致贫的家庭中,我会特别注重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科普宣传。和他们聊关于子女的教育方式,缓解家庭紧张焦虑的方法。引导他们把家中的病人当正常人看待,教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制造家庭欢乐的氛围。一个人只有心情好身体才会好,身体好则家业兴。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想这些方法应该是有帮助的。
路桥沟渠等农村基础建设是贫困村和贫困户叩开小康之门的“拦路虎”。如何破解?我们和村两委投入了很多的心思:把国家政策用足,把部门协调用足,把向上争取用足。
一转眼,五年多过去了,看到村里的主干道道路加宽了,种上了漂亮的花树,装上了崭新路灯,生产道路硬化了,新建了灌溉泵站、小桥沟渠、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娱乐广场等,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里的变化是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2020年底,乡亲们给工作队送来了二面锦旗,因为他们听说我们的扶贫工作快要结束了,马上要走了,于是他们想到了送锦旗,以此来表达感激之情。我跟乡亲们解释说我们的扶贫工作虽然暂告一阶段,但是,工作队不会走,国家的政策不会变,后面的工作重点将会转向乡村振兴。乡亲们听了之后很开心,他们希望工作队能一直待下去。
近六年的驻村工作,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纯朴厚道的村民却给了我太多的肯定和赞扬,我想对乡亲们说,其实我更要感谢你们,我们在奉献付出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是一名驻村扶贫干部的荣耀。我衷心地希望泥北村的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