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水塘,氤氲着水气,枝头的枯叶被风吹落,落入水中泛起层层涟漪,田埂上觅食鸡群追逐嬉闹,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乡村美景。
虾稻田里,身着捕鱼裤的翟振平正在肥水,突然听见鸡群惊慌逃窜的声音,他撒下一把饵料后,抬头向远处张望。
“老翟,老翟,我们来看你了……”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湖北银行荆州分行驻公安县南平镇青岭村工作队负责人张天宏摇下车窗朝虾稻田喊着,而后把笔记本夹在腋下拉开车门。
听到熟悉的声音,翟振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奋力地划水奔向田埂的坡面。
“你不急,小心摔咯!”张天宏眼见翟振平抄近路,连忙和同行的人伸手拉他。
张天宏一边询问翟振平的近况,一边记录:流转的50亩虾稻田今年可获利4万元左右,20只成年土鸡已被人预定,公益性岗位已做了半年多……
“这都多亏了工作队,谁要是说你们不好,就是不讲良心。”翟振平将记在心中的感恩之情掰着手指数了出来,“开培训会、派指导员、送虾苗鸡苗树苗、推介公益性岗位……”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近年来,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践行担当与使命,将件件扶贫实事向纵深推进。接连萌生的新思路,落地生根的新举措,开花结果的新福祉,让贫困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思路 拓宽增收渠道
发展产业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公安县南平镇青岭村和荆州高新区太湖港管理区梅槐社区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1060只脱温鸡、53包全价饲料、53份消毒药品、45吨有机肥、3场技术指导培训……今年4月,公安县南平镇青岭村的53户贫困户喜提市农业农村局为他们量身订制的“扶贫礼包”。在现场,贫困户还与爱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
工作队负责人张天宏为贫困户算了一笔经济账:按一户获赠20只脱温鸡来计算,年底每户预计增收1500元。张天宏的话印进了翟振平的心,也点燃了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要想彻底断贫根、摘贫帽,授人以鱼,更应授之以“渔”。荆州市农业农村局不断谋划产业扶贫思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
工作队自2015年进驻青岭村以来,多次召开村“两委”、党员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谋划项目,制定方案。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产业扶贫。工作队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让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庭院经济”投入相对较低,见效快、收益高,可以达到科学规划、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效果,让贫困户脱贫有“路”可循,让农户致富有“路”可走。在他们的引导下,青岭村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特色种养业,有的农户发展的“庭院经济”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
今年,更多的农户采用果树散养土鸡的模式,达到多渠道增收的目的。鸡粪可提供有机肥促进果树生长,果树又为土鸡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种养结合形成生物链实现了综合效益。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发力
扶贫,重在精准施策。如果掌握到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需求,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施行政策和提供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荆州市农业农村局两个驻村工作队为两个村量身定制各自的“战贫法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位于松东河畔的青岭村属丘陵地形,适宜种植柑桔。工作队调查发现,当地农户房前屋后都有桔树,但却是经济价值不高的传统品种。驻村当年,工作队便联同村两委带着村民代表到宜昌学习考察,引进新品种“夷枝红”柑桔。
学经验、引技术、明思路、促推广、求发展。工作队将“夷枝红”柑桔作为青岭村的特色产业,带领青岭村贫困户和村民栽种夷枝红柑桔300亩。
“老郭,这些该剪枝了,免得影响明年的产量。”“好咧好咧,再怎么减产,也比原来种棉花强得多。”12月初,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队带着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与贫困户郭华贵的父亲郭朝美聊起了柑桔的长势。
“这都是2016年你们送的苗,要不是碰上2018年的冻害,长得还好些!”郭朝美随手摘下几个柑桔递给专家品尝,“这比棉花好管护,价格也好,明年我还要多用点心。”
2018年春节前的冻害对柑桔生长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农业农村局专家们不定期进村培训、下田指导的努力下,还是扭转了局势。今年,全村柑桔产量可达3万斤以上。
梅槐社区是传统的旱地小麦种植区,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今年11月,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湖北广电网络荆州分公司驻荆州高新区太湖港管理区梅槐社区工作队启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专项项目,既可示范带动传统小麦种植区种植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又可促进贫困村产业增收。
搭建平台 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如何走出“人穷志短”的误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是确保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认为,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困难,只有扶心扶志扶技才能摘穷帽拔穷根。一直以来,工作队坚持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双轮驱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持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青岭村贫困户甘行军因事故造成肢体残疾,其母亲是视力残疾,他的妻子生前患癌。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下,他申请5万元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办起大米加工厂。而后,甘行军又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流转土地30余亩地发展“虾稻连作”产业。
典型引路树标杆,凝聚脱贫正能量。甘行军的故事成为青岭村的脱贫美谈,身边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主动干,挺起了精神脊梁。
从种植传统的粮棉油,转型发展“虾稻连作”、柑桔、雷竹,村民们发现技术和销售渠道又成为了发展“短板”。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商后,邀请荆州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到现场授课、实地指导,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充电”。前不久,工作队还请来荆州味道公司,拟合作开展“青岭世纪红”柑桔品牌营销。
目前,青岭村“虾稻连作”养殖面积已有1100多亩,亩平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雷竹笋种植面积140多亩,部分农户今年开始受益,明年村集体都可受益,真正做到家家得实惠、户户有效益。
青岭村和梅槐社区仅仅是荆州市农业农村局用真心驻村、以真情扶贫的缩影。近年来,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消费扶贫,为全市贫困户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去年底,全市通过公开遴选确定的两家电子商务企业,搭建荆州市消费扶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今年4月,荆州市农业农村局、荆州市扶贫办组织带贫能力强、产品质量好、诚信记录优的带贫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申报市级扶贫企业,探索出一条“平台+主体+贫困户”链条式带动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建立机制 强化政策扶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扶志以自强,是增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以自立,是培育新型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只有将扶志和扶智相融合,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推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贫举措,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以实干抓落实,以实为促成效。
近年来,荆州市全面落实产业指导员制度,全市3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指导员现动态调整为769人。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2019至2020年全市共招录农村学员748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目标任务,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
为确保培养的人才回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学员录取前要签订合同,明确学员毕业后,根据村里各项工作实际情况,支持自主创业,优秀的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担任基层农技推广员等岗位的政策,规定5年服务期。
洪祥州正是该计划的受益者,作为本年度的新生,他一边在大学里学知识,一边回青岭村当产业指导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一亩虾稻田育多少苗?配多少饲料?虾苗越冬要注意什么?洪祥州把课堂搬到贫困户龚德权的虾稻田边,将刚学到的知识传授到基层,为村民们答疑解惑。
龚德权笑着说:“我养虾才刚入门,总是东听一句西听一句,以后我谁都不听了,就听你的。”
为进一步提升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荆州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参与和支持对口帮扶贫困村(社区)和深度贫困乡产业扶贫工作。同时,在全市范围遴选100名产业指导员,建立市级产业指导员名录。
疫情防控期间,荆州市农业农村系统还组织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百家农企联百村”活动,引导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劳务用工、订单帮扶、资产租赁、扶贫车间”等模式,与100个贫困村实现“村企共建、合作共赢”,助推农企复工复产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心回馈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在产业扶贫新思路的引领下,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履行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情怀,帮助贫困群众打开通往幸福生活的新大门。(作者:安娇姣、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