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扶贫艰辛路,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2015年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对口扶贫以来,石首市调关镇武显庙村干群齐心攻坚、自强自立、苦干实干,书写着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脱贫奋进篇章,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脱贫感人故事——
以前常年在外打零工的贫困户肖德军,如今早已在家门口湖北丰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就业,当起上班族;
年近七旬的贫困户李必托老人,家里种养了13亩的虾稻连作田,还开了个榨油作坊,儿子也在疫情解封后到牧原集团务工;
贫困户家小孩刘雨欣辍学在家,在扶贫工作组多方联系沟通帮助下,如今她已经重返书声琅琅的校园;
日子有奔头,脱贫有劲头。武显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39人已全部脱贫。
贫困群众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离不开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的精准扶贫。
“决不让一个人掉队。”自2015年来以来,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下足“绣花功”、打好“组合拳”、啃下“硬骨头”,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强化精准识别:实现从“叩门问需”到“精准施策”
时光回放到2015年,根据市扶贫办要求,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尽锐出战,选派精兵强将工作组进驻武显庙村。
武显庙村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8亩,其中水田2698亩,全村人口476户2042人,村民小组11个。但由于闭塞落后,传统农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单一,基本靠天吃饭。2013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该如何加快贫困村脱贫突围?党委书记、局长曹辉多次召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讨发展对策,进村入户了解详情。
脱贫不脱贫,脱贫账要核得准、算得细、理得清。“您家里几口人?经济收入怎样?身体状况好吗?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工作队队长魏立鹏带领队员、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下足“绣花”功夫开展精准识别。
“家庭支出账,花头多,难算。每天要走访十几户,大中午的顶着烈日走在村道上,没有树荫,皮肤晒得又红又疼。”白天完成走访任务,晚上回到驻地,扶贫工作队队员还要连夜做好信息汇总工作。
农村账不好算,是普遍现象。为了核算贫困户的家庭支出,扶贫工作队队员反复对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政策享受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摸底,认真填写入户调查表,完善贫困户档案。遇到疑点数据,他们利用休息时间重新跟各村组反复沟通,核实情况。
因病致贫31户、因残致贫18户、因学致贫10户、缺技术12户……经反复核查,武显庙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39人,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
全情投入,全心付出。2017年底武显庙村通过省扶贫办整村脱贫验收出列。去年该村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47户,其中1.5万元至2万元的有14户,2万元至3万元的有8户,3万元以上的有3户,“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良好。
发展动能增强:实现从“产业薄弱”到“虾稻满田”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
武显庙村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形,非常适合“虾稻连作”模式。
2018年11月,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商,成立了刘勇虾稻连作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得知村民遇到虾稻连作方面的技术难题,驻村工作队多次邀请彭于喜等“土专家”到田间教学,给贫困户和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有了致富“法宝”,2014年全村只有上百亩虾稻连作水田。2019年6月底,武显庙村已经发展为2700亩,销售小龙虾70万斤以上。
然而,没想到2019年立秋后持续大旱,稻田渐渐干涸,武显庙村人都急了。
扶贫工作队队长魏立鹏,果断决定引牛角湖的水灌溉稻田。2天2夜的开挖,水终于从湖中心被抽上沟渠,经过5000米水路延伸到干渴的稻田,龙虾得救了。
今年春,正当龙虾生长时,遇到了疫情,道路封堵,饲料紧缺。
怎么办?扶贫工作队多方联系饲料,收集疫情期间小龙虾田间管理技术。3月1日,满载饲料的货车终于运抵武显庙村,11吨饲料全部平价送到贫困户群众手中。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
不只是虾稻连作,去年春,驻村工作队鼓励致富能人张祥勇带头,成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淘宝网上开设了“祥勇武显庙农产品小店”,带领村民,化零为整销售土鸡蛋。
找准特色产业,贫困村打开了致富门路。村党支部书记郭锡林告诉记者,如今,武显庙村培育2家专业合作社,遴选6名致富带头人,扶持带动54户贫困户发展稻虾连作和57户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带贫率达10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率达90%,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
一曲“虾稻满田,鸡鸭满园”的田园牧歌在武显庙村的田野上唱响。
各项政策落实:实现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
每年6月雨季到来时,不少贫困户家里漏
雨,难挡暴风雨的袭击。
在摸清情况、制定维修清单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请来具有丰富经验、办事可靠的老支书吴光荣老爹组织施工队,投入8万余元资金,对20多个贫困户和边缘户的房屋、厕所、门窗进行了改造。
村民李南方有两个儿子,在贫困户的评议中,因小儿子家条件很好,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李爹的大儿子病故后,媳妇改嫁,孙女李佳佳孤苦无依。
扶贫工作队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小佳佳多次跑调关镇民政办,终于为李佳佳申报困境儿童获得成功,得到政府每月发放的1300元救助,解决了这个失去父母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问题。
“大病拖,小病扛,越病越贫、越贫越病。”去年,武显庙村仍有25个疑似慢性病贫困对象没有办理慢保证,无法享受健康扶贫慢保政策。针对部分贫困户对办理慢保证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患者年龄偏大、行动不便、体检费用偏高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组织25名疑似慢性病患者集中乘车赴石首人民医院进行体检,集中办理慢保证。
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遇。就业成为最大民生。
贫困户李勇一直在武汉药店打工,却遇今年初的疫情暴发,武汉回不去了。李勇和家人待在家里,心焦如焚。
“我们帮你联系了石首牧原集团,可以去上班。”经多日奔走,驻村工作队为他家带了就业机会的好消息。如今,李勇凭借着电工证,在石首牧原集团从事电工方面的工作,一个月工资7000多元。
不止李勇,驻村工作队还主动开展春风行动,通过就地就近务工落实一批、动员本村能人带走一批、增设公益岗位安排一批、开展技能培训带动一批,千方百计稳岗就业。截至2020年11月底,上岗就业贫困人口达107名。
为了尽快帮助贫困户就业,市长江河道管理局与村里光伏发电站、湖北丰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合作,已经引导10多户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在当地企业就近就业,实现“造血式”扶贫。
为帮助该村村民解决疫情经济,驻村工作队还号召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干部职工开展消费扶贫,采购大米3200公斤、菜籽油1600公斤、鸡蛋12000余枚,土鸡、小龙虾、竹笋若干,采购农副产品金额达7万元。
基础设施改善:实现从“零星分散”到“全面覆盖”
“咱们村二组连接路,下雨天泥泞不堪,车载稻谷根本运不出去,必须肩挑。”武显庙村2组村民纷纷抱怨。
针对这个问题,去年夏,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在现有路基上,勘测路线、核算资金、开会动员、安排工期、铺设砂石,铺就出一条暖心砂石路。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2组贫困户吴光荣提起这事赞不绝口:“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泥路,驻村工作队帮我们解决了生活生产难题。”
这只是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完善武显庙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缩影。
自进驻该村以来,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帮扶干部走村入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借力“6611”(开好六个会议、开展六讲、一问、一访)活动,收集整理群众关心诉求的13类35个问题,涵盖路面维修、沟渠疏挖、电路改造、桥涵改造、住房维修、村庄绿化等方方面面。
一系列强基措施随后紧锣密鼓展开——桂武渠堵塞不畅?该局及时拨付帮扶资金17.6万元,清理桂武渠2100米;
村民反映看病难?该局向上申请部分资金,投资14万元,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修建标准化卫生所;
自来水管网老化?该局多方协调,于2018年7月中旬完成了管网改造工程;
村民出行没有路灯?该局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3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于村主干道路旁;
村主干道路太窄?该局出经费作为补助,开展主干道拓宽工程,已于2019年1月完工;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共投入资金180万元用于武显庙村脱贫攻坚,其中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90多万元。
决战决胜,曙光在前。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战场上勇往直前……(作者:李天然 邓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