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设计

幸福生活真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保康县破解农村安全饮水难题纪实

保康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和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26.9万人。 近年来,保康县坚…

保康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和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26.9万人。

近年来,保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克难攻坚,创新思维,探索深井取水模式,加强管理服务,建章立制,全力打好安全饮水硬仗,走出了一条具有保康特色的农村饮水安全之路。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637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6处,百吨千人工程12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432处,小型分散供水工程2187处,重点解决了65个重点贫困村、464个集中安置点、166个一般重点村、5个集镇供水改扩建问题,受益人口2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9万户8.3万人)。

2018年全县所有贫困户饮水问题全部销号解决,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全县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达到9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92%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统筹谋划,精准设计

科学编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

近年来,根据国家、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县水利部门深入走访调查、全面摸透县情,动态掌握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底子,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基本思想,加强政策、项目对接,以统筹谋划、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监管并重为原则,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保康县“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精准扶贫项目规划报告》。规划人口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笼子,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饮水设施配套建设,喀斯特地貌地区人口饮水困难工程建设等。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寺坪镇峡口、砂坪等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及马良镇赵家山、苏家寨等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饮水设施配套建设,以及马良镇段江、店垭镇观淌等村喀斯特地貌地区人口饮水困难工程建设,对黄堡、马桥、店垭等集镇供水工程进行改造升级、配套完善,计划新建(扩)建饮水工程581处,规划受益人口21.1万人,估算总投资2.0亿元。

分类施策,克难攻坚

竭力破解山区农村安全饮水难题

保康县水利部门不等不靠、积极作为、科学论证、多措并举,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集镇片区供水、重点贫困出列村集中供水、喀斯特地区打井供水、一般非重点贫困村巩固提升供水四个类型,制定了分类施策方案,协同11个乡镇共同发力,打响饮水安全攻坚战。

首先,多方筹措,化解瓶颈。申请争取政策性资金3622万元,争取一般性地方债券资金1029万元,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1.3亿元,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其次,探索深井取水模式,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区群众吃水难题。由于保康县七成以上的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成为这些地区群众吃水难的真实写照。按照县委、县政府“不惜代价,破解喀斯特地貌区域饮用水源难题”的要求,多次深入马良、两峪、店垭等乡镇,进村入户进行专题调研。受石油钻探技术启发,打破惯性思维,提出了喀斯特地貌深井取水的大胆设想。迅速成立专班,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决定采用核磁探测技术和石油钻井技术,在赵家山村选址进行钻探深井取水实验,成功打出第一口喀斯特深水井,探索出引水、蓄水、管水、用水一整套长效机制,形成了赵家山模式,迅速在全县进行推广复制。

按照“一线串珠”工作思路,全县以深井为依托、以水厂为轴心、以管网为引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各受益村的中转蓄水池相互串通,实行跨村联片供水,打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供水格局,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供水范围,让更多地群众得到了实惠。

全县以10口深井为依托的水系连通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10处集中水厂,新建容积250方的蓄水池26个,埋设管道213公里,日最大供水能力可达到5000方,受益村组33个,受益人口3.3万人,有效解决了喀斯特地区水源不足问题。高山打井经验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成功经验在全国、全省、全市进行推广学习。

探索深井取水模式,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区群众吃水难,成为近年来保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最大亮点。今年8月27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3家中央媒体以及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襄阳广播电视台等组成采访团,实地调研采访了赵家山村、漆园村安全饮水工程,对深井取水的经验进行集中报道。

其三,弥补短板,建大提中,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先后筹集资金3800余万元,对黄堡、马桥、后坪、店垭等集镇水厂进行了改扩建;针对老建制乡镇供水工程存在的设施老化损毁严重、输配水管道不匹配、过滤消毒设施不配套等短板,投资500余万元对百峰、重阳水厂进行配套改造。

创新供水模式,变分散取水为集中供水,统一勘测设计、统一工程预算、统一工程图纸、统一组织实施,全面供水,送水直达到户,长期制约集镇发展的水量、水质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化解,集镇供水能力和水质标准显著提高。

其四,关注边远户,建小水窖,解决分散吃水难题。仅2019年一年,全县通过建分散水窖、配套家庭式消毒净水设备等方式,投资1300万元,建成1155处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1.3万人吃水难题。“十三五”期间,共计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2187处分散供水工程,受益人口4.21万人,让边远地区群众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装上“安全阀”

农村安全饮水,三分在建,七分靠管。为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期受益,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制定了“七项制度”,为农村饮水安全装上“安全阀”。

建立后续帮扶制度,巩固建设成果。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全面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巩固好建设成果,通过配套改造、提档升级措施,重点对老建制乡镇所在地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对高边远地区群众推行分散供水新方法,使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好率、供水保率达到95%以上。

建立管理队伍制度,对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实行专业化管理。指导村组成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协会,水厂成立用水管理技术服务小组,对全县农村饮水实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

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公司化经营。依托县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公司化管理,各农村供水水厂对区域内供水工程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建立水费征收制度,保证工程能长久良性运行。指导试点举办用水户听证会,实行成本微利收费,统一测算、核定水价,按表计量、以量收费,强化群众节约用水意识。

建立水质检测制度,保证饮水安全放心。依托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和卫生监督部门做好水质检测监督管理,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安全监测体系,做到水质定期检测、“水情”及时通报。

建立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供水工程建成投运后,按照管理权属,及时进行产权移交,建立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做好资产保值増值管理工作。集镇、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权、管理权、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单户、联户分散式供水工程接照谁建、谁管、谁使用的原则归受益人所有;由集体筹资筹劳建设的供水工程,归集体所有;由个人(企业)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归投资者所有;由政府、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按出资比例确定所有权。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加强供水工程日常维护。逐步建立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和重大维修资金补助制度,保障供水良性运行。通过建章立制,使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高效,解决了群众长久受益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5503.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