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产业扶贫强“造血” 精准发力拔穷根

产业扶贫强“造血” 精准发力拔穷根——沙市区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

产业扶贫强“造血” 精准发力拔穷根——沙市区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沙市是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区。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招,突出“准实”二字,依托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注重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走出了一条城郊型乡村“特优精名”产业扶贫的新路。全区12个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特色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例达99.1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率为87.98%,贫困户通过参与扶贫产业,人均增收近5000元;截止2019年底,全区顺利实现国网贫困对象3899户12260人脱贫、1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02%,基本实现整区脱贫目标。

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立足我区农村近郊靠城、依江傍湖优势,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制定《沙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全区特色农业划分为长湖沿线“农文康旅”结合体验带(将泗场、坮林、三洲、习口等贫困村纳入乡村一日游精品线路之中)、318国道沿线“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示范带(带动铁剅、何桥、皇陵等贫困村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有机蔬菜等现代示范农业)以及莲花渠以南“田园综合体和文旅结合”体验带(带动张场、白渎、定向、沙口等贫困村发展采摘消费等休闲体验农业),通过“三带促脱贫”,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沙市区产业扶贫奖励补助办法》、《沙市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和扶贫项目引导,推动全区围绕城郊蔬果和虾稻种养两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近几年来,全区累计投入7000万元用于56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发放各类产业奖补资金2251万元。设立1000万元贷款风险基金,撬动金融机构“开闸放水”,解决了480户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目前,全区12个贫困村中,长湖及各支渠沿线的泗场、坮林、三洲、习口、何桥、铁剅、白渎、定向、张场等9个村发展稻虾(莲虾)综合种养,总面积近8万亩,亩均收益超过3000元。318国道、上海大道沿线的皇陵、沙口、定向、张场等4个村发展果蔬面积近1万亩,亩均收益超过4000元。三是强化改革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模式,因地制宜鼓励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近22万亩,流转率达72%。如观音垱镇荆香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近6000亩,还接受周边坮林、宜阳、天星观、枪杆等四个村以资金和集体机动地入股,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而相对集聚的规模化种养殖也为一产业二三产业化和实现“三带促脱贫”提供了支撑。

坚持转型升级,提质提效发展特色产业

重点围绕特、优、精、名,念好“四字经”。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支持发展坮林莲虾、沙口鸡枞菌、西湖黄花菜、农村扶贫路等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全区逐步形成稻虾种养和蔬果种植两个主导产业,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超过全区耕地面积的70%,小龙虾产量位居全国县级第29位。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优质精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初加工优质农产品,并逐步向精细加工产品延伸。目前,我区的精品再生稻、清水小龙虾、莲子、藕带、蔬菜等一批本地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开始迈向市场。在此基础上,2020年我区又重点扶持西湖、坮林、定向、沙口等村发展冷库、蔬菜烘干等农产品储存、加工项目,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农业附加值。打造沙市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沙鲜生”,目前,我区的精品霸王虾、皇冠调味品、荆沙鱼糕、再禾香再生稻等一批精致农产品都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我们的目标是将沙市区所有农产品都形成品牌。四是强化引领带动助力脱贫攻坚。全区牵头组建1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个贫困村共遴选61名产业致富带头人,这些合作联社和致富带头人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统购统销、吸纳用工、吸纳入社等方式,引导和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特色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例达99.1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率为87.98%。五是推进消费扶贫助力扶贫产品销售。打通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线上除市级平台外,将亚惠、富民等6家农产品供应商的147个扶贫产品申报到中国社会扶贫网。线下开发楚凤凰、东岳村、王板桥等一批扶贫产品直售点。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启动“沙市区美丽乡村一日游”活动,开发的3条精品旅游线路将金鸡村桑葚采摘、坮林村莲虾产业园、张场村黄桃采摘园等诸多乡村景致串联起来,观景、采摘、吃农家饭、购土特产成为乡村实现旅游消费脱贫新路径。推进订制消费扶贫,线上线下共采购扶贫产品6000余万元。

坚持“造”“输”结合,多措并举拓宽脱贫渠道

坚持“造血”“输血”双管齐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互促共赢。一是精准“扶”。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自主发展稻虾种养、蔬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实施产业扶贫奖补、小额信贷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部门帮销等全方位扶持。近年来,在政府帮扶下实现自主发展脱贫的贫困户超过2000户,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二是精准“奖”。按照每吸纳一名贫困户稳定就业给予3000元奖补标准,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租赁返聘”、“全产业链”合作、“产业代销”、设立扶贫车间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贫困村抱团发展。全区与新型经营主体达成抱团发展合作意向的贫困户超过1000户,就近固定务工的贫困农民超过3000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三是精准“兜”。对于无智力、无劳力、无资源的“三无”贫困对象,采取流转土地奖补、村级扶贫项目收益分红、农业龙头企业返利等措施兜底,拉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锣场镇白水村、观音垱镇习口村、岑河镇木垸村等将扶贫项目产生的年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每年金额都在8万元以上。全区参与扶贫项目收益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贫困户超过10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5574.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