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大年龄外出打工都没有企业愿意用,现在守在家门口打工,工资一年可以拿到2万元,比种田划算多了,真得感谢政府和企业啊!”当汉川市韩集乡竹筒村贫困户黄先进和别人谈起这件事时,他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52岁的黄先进是该村精准扶贫户,智力残疾的他一直在家种田,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日子。自就业基地建在了村里后,经驻村干部介绍,他就在文虎服饰服装厂的扶贫车间里上班。
8月24日,笔者在汉川市韩集乡竹筒村就业基地看到,集生产车间、库房、办公室、食堂为一体的服装加工厂里一派繁忙的景象,60多个村民正在“扶贫车间”的缝纫机前赶制服装。这些村民放弃了在外务工的岗位,回到村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据了解,竹筒村是汉川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包保村,该村属于汉川市韩集乡,总人口17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96人,是全市86个贫困村之一。
汉川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竹筒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产业后,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萌生了建立就业基地的想法。然而,就业基地怎样建?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实现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一道道难题,摆在驻村工作队员的面前。
在韩集乡政府的支持下,竹筒村决定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建立一个就业扶贫基地。该基地由文虎服饰负责经营,采取个人和村集体共同管理的模式。韩集乡和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投入的资金作为村集体的入股金额,无论企业是否盈亏,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赁和管理费8万元。
“就业基地从立项到建成,韩集乡和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投资近30万元。”驻村工作队员李光祖说,从场地选址、购买办公设备、车间运行,处处都可看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扶贫工作队的身影。对于竹筒村就业基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也提供配套服务,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到村。就业基地招聘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享受就业补贴2000元,还可以享受2年免息担保贷款,贫困人员参加培训还可享受每人每天20元的生活补助。
竹筒村的扶贫产业在村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托起了全村致富的新希望。“自就业基地建成以来,已解决精准扶贫对象就业问题5人,下一步打算再从周边村吸纳10多位精准扶贫对象进厂打工,总体用工规模将达到70人,可以解决20户家庭稳定脱贫。”该就业基地负责人涂文虎介绍,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竹筒村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品扶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