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扶贫路上鱼面香 ——麻城市夫子河镇发展鱼面特色产业扶贫纪实

金秋时节,大地丰收。11月12日,当走进麻城市夫子河镇土库村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时,工人们正忙着对刚生产出来的鱼面进行分拣、烘干、杀菌、包装,车间内一片繁忙。 自精准扶贫工作…

金秋时节,大地丰收。11月12日,当走进麻城市夫子河镇土库村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时,工人们正忙着对刚生产出来的鱼面进行分拣、烘干、杀菌、包装,车间内一片繁忙。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夫子河镇把发展鱼面产业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抓手,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准确把脉镇情,主动对接市场,使鱼面产业发展真正成为贫困群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夫子河镇地处麻城市南端,东邻罗田、南接团风、西连新洲,因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到此游历讲学而得名,是全省309个老区乡镇之一、麻城市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之一,享有“鱼面之乡”的美誉。全镇版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7615亩,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镇,全镇有6个重点贫困村,共有贫困户2418户6421人。

夫子河镇农副产品加工发达,特产众多,尤以鱼面最为有名,夫子河因此有“鱼面之乡”的美誉。鱼面俗称“捶鱼(垂鱼)”,是夫子河镇传统特色食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逾千年历史。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为助推脱贫攻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6年夫子河镇充分利用鱼面这一独特资源禀赋,研究制订了以“鱼面产业为主、养殖和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土库、胡城寨、付兴为项目村的鱼面产业化扶贫连片开发项目,一举解决全镇鱼面产业规模化生产难题,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了,夫子河的父老乡亲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了。”2014年底,长期牵挂家乡的律政精英戴北平回到夫子河镇,开始返乡创业。

戴北平1987年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在温州成为一名律政先锋。回乡后的戴北平于2016年收购了土库村萧莉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加工鱼面。

为做大做强夫子河鱼面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戴北平创新经营方式,改变以前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研发真空包装的速食鱼面,打造“戴氏四季鲜鱼面”品牌,通过发展“夫子河鱼面馆”连锁店的方式打开市场大门,并尝试与四川、重庆火锅对接,让夫子河鱼面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近年来,在全市能人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夫子河镇抢抓市场机遇,充分挖掘鱼面加工的传统工艺,积极打造“夫子河鱼面”品牌,使鱼面加工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戴总前几年一直资助我孩子读书,后来他回来办厂,还让我到他厂里上班。现在我负责厂里的日常生产,家里盖楼房欠的债也慢慢还清了,他是对我们家有大恩的人。”每次提起戴北平,土库村贫困户周胜权总是对他充满感激。

2014年,周胜权的老母亲因为突发疾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家里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一时间,这个憨厚的庄稼汉不知道如何是好。虽然他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精准扶贫政策,但两个孩子上学还是需要一笔不小的花费,眼看着面临辍学的危险,正在这时候,回家探亲的戴北平听说了此事,当即找到周胜权,承诺资助他的孩子完成学业。2016年,戴北平创办鱼面加工厂后,又让他去工厂上班,帮助他掌握一门谋生技能,实现了稳定增收。戴北平的鱼面加工厂里,像周胜权这样长期务工的贫困户有20多户,每到生产旺季还不断招收贫困户做零工,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见实效。

近年来,在夫子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像戴北平这样的返乡能人不在少数,他们的回归给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一份就业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脱贫攻坚战正值最后收官阶段,下一步,我镇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激发全镇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展望未来,夫子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晓峰信心满怀。

作者:万文波 袁祖德 贺诗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6259.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