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松滋市涴市镇采穴垸村4组丁永本,是在初冬的一个上午。他们夫妻俩刚从龙虾池塘里回来。丁永本削瘦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下陷的眼窝,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伴满头花白长发盘在头上,皱纹爬在脸上。他正给自小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35岁女儿罗艳丽擦脸。
说起艳丽的身体,艳丽妈妈眼角湿润,一度哽咽。“孩子命苦,他爸也受累,但这是我们的责任!”而艳丽爸爸却只顾抽着烟,不答话。桌子上一个很陈旧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大为高亢的嗓音一下子使整个房子都温暖起来。
面对厄运,他不离不弃
瓦工出生的丁永本是从丁家垴村来采穴垸做上门女婿的。在他的女儿罗艳丽出生后不久,丁永本就发现她的身体发育不正常。他急匆匆地把女儿送到镇卫生院做全面检查,但无情的检查报告让这个坚强的汉子大吃一惊:小儿麻痹症,严重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能听,却永远也不会说话。他们夫妻俩始终不相信这个结果,又把孩子带到荆州某权威医院做复查,其结果几乎一模一样。
绝望中的丁永本欲哭无泪。在他报着一线希望给女儿治疗的时候欠下了一些债务。他与妻子商量好后外出做瓦工来慢慢偿还。然而他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心里始终放不下疾病缠身的女儿和偷偷以泪洗面的妻子:家里的农田怎么办?女儿病重了怎么办?妻子累倒了怎么办?
于是,丁永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务农。即使再苦再累再艰难,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共度难关。他在妻子、女儿面前总是强装笑脸,不让他们发现他的任何伤痛。
穷则思变,他左冲右突觅财源
勤劳善良的丁永本始终在想办法来改变自己贫穷的面貌。2000年左右,他与妻子商量后,争取采穴垸村委会的同意,将本组30亩抛荒田承包下来。当时,那一片抛荒田已经几年没有种庄稼了,长满了野苗、野树。丁永本找亲友借钱买了一辆拖拉机,用了十天时间终于把这块地改变了模样。
第一年种小麦,他就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正当他踌躇满志的规划这30亩地给他带来财富的时候,那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阴雨,他的女儿病情加剧需要照顾。他种的棉花几乎全部烂在田里了。
乡间的田野总是泥泞难走。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自暴自弃!
2008年春天,他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养蛋鸭。因为他家周边沟渠纵横。正当他的500只蛋鸭开始给他带来收益的时候,那年冬天一个多月的大雪,几乎让他血本无归。
“我虽然在经济上一无所有,但我在精神上绝对不能倒下,我在农作物管理上缺技术,在投入上缺资金,在农忙时缺劳力。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勤劳淳朴的丁永本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撑着家里的一切,从没有放弃过与厄运抗争。
铭怀感恩,演绎脱贫致富真情
日子就这样咸淡不均却相互扶持的过着。不服输的丁永本却从未放弃摆脱贫困的梦想!
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丁永本迎来了转机。在一次走访中,镇委副书记、镇长艾维峰看到丁永本能吃苦耐劳,忠厚纯朴,当即表示“我一定要帮帮他”!艾镇长与他反复商量,共同制定了脱贫致富计划,确定了庭院种养植+大田稻田综合种养+金融贷款扶持+保险+……发展思路,让他有了勇气,有了依靠,有了信心!
2018年是丰收的一年,13亩的优质稻颗粒归仓,500只土鸡俏销抢手,一辆古董手扶拖拉机也成了老丁挣“外快”的工具。同时,2018年也是满怀希望的一年,在艾镇长的支持下,在附近村民的认同下,老丁优先从采穴垸村委会流转了35亩农田,开挖改造,消毒灭源,准备明年在稻田综合种养上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多亏了艾镇长鼓劲加油,帮忙操心,也多亏了现在的扶贫政策,要不然,我们五六十岁的人了,还搞这搞那?想都不敢想!”
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丁站在北风口的稻田边,挥着铁锹,憨笑着。背后一大片已整理成块的方形虾稻基地,也见证着这个勤劳朴实农村汉子的辛酸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