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锡山绿色野生土鸡养殖基地,满山遍野的翠竹和树木郁郁葱葱,非常茂盛。树下黑土鸡成群结队,有的在追逐斗架,有的站在枝头“引颈高歌”……
“咕咕咕……咕咕咕……”随着刘落明的呼唤声,几百只黑土鸡从四面八方朝她飞奔而去,她将玉米粒撒在地上,黑土鸡争相抢食,现场一片闹腾。
刘落明是通城县四庄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李楚明是个木匠,这年月,木匠几乎没有生意,两个儿子上学又要一大笔开支,刘落明一直寻思量着要找个路子,增加家里的收入。
说干就干。通过实践及市场调查,刘落明发现饲养鸡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可行性强的致富项目,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对于养鸡也不陌生,加之通城县有很多成功的养鸡大户,可以向他们学习经验。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大规模发展养鸡业。
丈夫李楚明建议,如果养饲料鸡,肯定比不过别人,饲料鸡的竞争对手太多太强了。城里人爱吃没喂过饲料的土鸡,要是养一些特别的土鸡,说不定还真能弄出点名堂来。
上项目,首先要找准定位。一直做生意的刘落明知道找准定位的重要性。
“要养殖真正的土鸡,必须远离居民聚住区,还要在林中放养,丈夫在县城做生意,养殖基地不能离县城太远。”带着这些问题,刘落明在城郊附近到处寻找合适的养殖基地。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最终选定离锡山公墓300米远的一处林地作为养殖基地。
2018年,刘落明找亲戚朋友帮忙,共筹措资金7万余元,建起了三座近300平方米的鸡舍,还将林中的一间十分简陋的土胚房进行了修缮,从本县的养鸡大户购买鸡苗,饲养了200多只山鸡,由于是第一次大规模养鸡,没有任何经验,技术不过关,所以失败了。
不甘心失败的刘落明再次向亲戚借钱,和丈夫李楚明远赴广西桂林,购买了1000多只黑土鸡鸡苗。
有了之前的失败教训,刘落明天天守在鸡舍里,细心观察鸡舍温度,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消毒防疫,及时打扫鸡舍,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她还到书店买来养鸡技术资料,认真学习和实践摸索,按照书上讲的方法进行精心饲养。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勤奋,刘落明成功闯过养殖技术这一关。
接着她发展“林下养鸡”,林内的青草、地里的昆虫成了黑土鸡的天然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林下放养,养殖的黑土鸡发病率较少,鸡肉品质好、风味佳,煲汤好喝,销路也有保证。”
“搞养殖是个辛苦活儿,一天到晚闲不下来,养鸡最怕的是疫病,她每天晚上都要到鸡舍转一转,看到鸡都精精神神的,这才放心去睡觉。”丈夫李楚明心疼妻子也加了进来,和妻子一起养殖林下黑土鸡。一家人分工明确,丈夫负责养殖基地管理,两个儿子负责业务联系和送货,刘落明则担任总指挥,指导黑土鸡的喂养、消毒和销售。
目前,刘落明一家顺利脱了贫。黑土鸡养殖数量已发展到2000余只,日均产土鸡蛋四五百个。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她积极开拓市场销售渠道,在原产递生鲜超市和西门金鑫农贸市场各租下一个摊位实行零售和批发,以打开销路。同时,她与另外两个养鸭、养鹅的养殖大户共同组建通城祥胜合作社,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实现抱团发展,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市场。
“一年大概3000余只黑土鸡出栏,每只大概80至100元,一只黑土鸡有半年的产蛋期,大概产蛋70个,每个1.8元,粗略一算,一年的毛收入大概有60万元,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站在养殖基地里,掰着手指头算今年的收入,刘落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