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扶贫干部刘建国:“下了采沙河,我就是红花人”

2015年10月,作为松滋市水利局北河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刘建国,被派驻到涴市镇红花村,这一年他55周岁。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的他,来到了与原单位相距40多公里的红花村。 来到人生地…

2015年10月,作为松滋市水利局北河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刘建国,被派驻到涴市镇红花村,这一年他55周岁。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的他,来到了与原单位相距40多公里的红花村。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红花村,加之水库管理与扶贫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刘建国是有心里准备的。但工作一段时间后,红花村的工作被动,工作难以开展,却是刘建国万万没有想到的。

11个村民小组,不到500户的红花村,书记长期空缺,班子配备不全,村务管理混乱,工作几乎停滞,矛盾不断升级。初来咋到的刘建国,美其名曰“主心骨”,其实不过是一个“局外人”。要想施展拳脚大干一场,无疑就是天方夜谭。

他一度有 “混日子”、“磨洋工”,甚至想要申请回单位的念头,但在走访贫困户摸清“家底”的过程中,刘建国渐渐体会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艰辛,深深了解了困难群众的期盼。在从上至下脱贫攻坚的强大气场下,他知道,所有困难都无法逃避,作为基层扶贫人,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历尽万难。

整理心态再出发。为了解全村贫困户现状,他逐组入户,查看基础设施状况;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种养结构;深入农户院落查看庭院环境卫生;深入家中查看“两不愁”“三保障”现状。这些基础工作为后期各级扶贫攻坚提供了准确信息和精准资料,将贫困群众最切实的利益诉求,最渴望落实的愿景,第一时间反馈给挂帅领导和上级单位,为红花村后期扶贫攻坚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回望五年扶贫路,苦涩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了早出晚归,习惯了风吹雨淋,习惯了炙阳冰霜。他人亲人团聚,他却身处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别人酣睡梦乡,他还在与扶贫资料为伴,整理档案,敲定帮扶措施,梳理帮扶成效。更有甚者,还遇到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冷嘲热讽,不理解,不配合。他总是付之一笑,数次登门,做细工作,化解心结,形成共识。

苦涩的背后也不乏感动。2017年,村里70多岁的贫困户范礼德唯一的孙子溺水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剜心的痛让这家人跌入万丈深渊。“怎么抚平丧子伤痛?怎么赶走悲剧阴影?怎么重树生活信心?”刘建国以一个父亲、一个兄弟、一个当家人的身份多次上门与他们一家人交心谈心。并着手帮助这一家完成危房改造、自来水管安装,并落实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2018年3月,范礼德因肠道肿瘤手术住院,刘建国发起捐款倡议并多次到医院看望,“这比我的亲人还要亲,我这辈子的人情债怎么还的清?”范礼德老泪纵横。

“我怎么改变现状,怎么脱贫?唯有务工。”刘建国反复与范礼德的女婿商量确定发展方向后,多方联系介绍其到武汉务工,月收入达到4000元。这家人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范礼德逢人便夸刘建国,其子也经常电话联系他,向他诉说自己务工的情形和在外的见闻,俨然一对亲兄弟。

“下了采沙河,我就是红花人”,这原本是刘建国的一句调侃,而今,他却真正成了“红花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群众和他打招呼、拉家常。让他心里暖暖的。

五年来,在刘建国和北河水库驻村工作组的推动下,红花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特别是在2018年近半年无村书记的情况下,红花村的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刘建国整理的扶贫手册被镇攻坚办作为范本推介给全镇学习。

在扶贫攻坚路上,一批批扶贫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土地,让苍天动容,大地变色。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换来百姓安乐。刘建国,正是这浩荡队伍中的一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扶贫大义,舒展着扶贫情怀,诠释了扶贫真谛。

刘建国说:“红花村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的路,我还得坚持走下去”。

刘建国在填写扶贫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6437.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