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情洒扶贫路——松滋市农商行驻村帮扶的感人故事

脱贫攻坚到了“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松滋农商行驻南海镇断山口村工作组用“绣花”功夫,采取“人盯人”战术,因户施…

脱贫攻坚到了“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松滋农商行驻南海镇断山口村工作组用“绣花”功夫,采取“人盯人”战术,因户施策,倾情帮扶,留下了一段段“真扶贫”的走心故事。

黄明齐的“摇钱树”

2020年10月16日,市农商行董事长姚定远,肩扛一袋米,手提一壶油到帮扶对象黄明齐家进行扶贫日慰问。来到南海镇断山口村6组,黄明齐接过米袋和油壶,一边拿出新毛巾递给姚董擦汗,一边无比感激地说:姚董啊,我们家穷,您过年过节送米提油,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您像活菩萨一样的帮助我,帮我在村砖瓦厂安排一份每个月固定收入2000元以上的工作,又出面联系您的朋友,让我儿子去外地学习开挖机,来回的路费您也自掏腰包。还告诉我说,只要儿子出来工作后,每个月可挣七八千呢,那个时候,我家就彻底走上了致富路!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一旁的残疾妻子虽然在家养有200多只鸡,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完整话,可见到这感人一幕,也激动得不结巴地喊出了肺腑之言:姚董,你就是我们家的摇钱树啊!

赵素芬的“致富经”

走进赵素芬家,扶贫干部付军心头凉飕飕。单亲家庭拖儿带孙,儿、媳丧失劳动力,真如一句俗话:灶上一本黄历——吃饭都看日子。

接下来的扶贫可谓精打细算,招招点穴!庭院经济花开满园,3亩柑桔金黄灿灿,桔树下面200多只鸡喳声嚷嚷,羊圈里10多只羊叫声咩咩。昔日庭院萧索,如今生机勃勃,一片兴旺景象。2017年,她家收入1.5万元,2018年创收2.8万元,2019再创新高,3.5万元,今年收入预计不少于5万元。

在今年书记遍访大会上,赵素芬满脸笑容,感激的跟到访的书记的话语:脱贫攻坚五年来,农商银行的付军同志一年一本“致富经”,让我们家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为走上“阳光路”

今年六月十一日中午,精准扶贫户张坤德的儿子张为在电话里焦急而又无奈的哭诉,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张坤德在卖小龙虾的途中突发脑淤血不幸离世。这让帮扶干部杨华锋心里绷得紧紧的。回想张坤德没日没夜操劳,养殖的10亩小龙虾,是杨华锋帮他贷款,请人技术指导,又用高于市价2元收购小龙虾,眼看脱贫指日可待,他却撒手人寰。再看70多岁体弱多病的妻子,智力残疾的儿子张为和先天心脏病的儿媳,今后扶贫路该如何走下去呀?想到这里,杨华锋禁不住眼框泪水转角。

没有安葬费,村里、农商行里各负担2000元,杨华锋送来后,又孝子一般帮忙组织了安葬。

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杨华锋带着张为跑政府、访民政、联系精神病鉴定医院,为张为一家解决了最低生保障。

10月17日,杨华锋像姚董一样,肩扛一袋米,手提一壶油,来到张为家。将残疾人证明最低生活保障证明郑重地交给张为。张为摸了又摸,呜呜地嘶声痛哭。站在一旁的张为的母亲满脸感激,拉着杨华锋的手说,“我们这个家,眼看天都塌了,您又让我们走上了阳光大路”!

一年来,杨华锋把张为当小兄弟,三番五次帮他树立致富信心,张为对这位扶贫大哥也是言听计从,决心接过父亲勤劳持家好传统,担当起脱贫致富的重任,改变了以往“鸡爪”似的刨一口吃一口生活态度。

用不着多举例。5年来,农商银行项目帮扶、消费帮扶、产业帮扶、务工就业帮扶多措并举,以“输血”促“造血”,断山口村92户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6496.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