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居、枕水而眠,人杰地灵,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港村搭乘乡村振兴的东风,借助慈善企业家黄晖的力量,挖掘山水资源,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农业,做强扶贫微工厂,打造具有善文化的“善源谷”,让偏远贫困村华丽转身,逐渐蜕变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企业家之善 真情反哺家乡
“弯急路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学要走好几里,看病成问题,有女莫嫁左港村”。这是当地传颂的一首民谣。
左港村位于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水库中上游,原是一个集边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708户3898人,贫困人口233户749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发展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百姓极贫困、村庄面貌落后曾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湖北瀛通通讯线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晖没有忘记家乡落后的面貌,没有忘记那片生他养他的故乡。
2010年,黄晖捐资900多万元,在五里镇左港村建成了一所软硬件设施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让山区的孩子可以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2016年,黄晖出资100万元为左港村建设了一个1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增加村集体经济。
在左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黄晖先后出资4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同时从瀛通公司派出多名得力干将常驻左港村,为项目建设献计出力。
10多年来,他累计捐资近亿元,支持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支助教育事业和社会弱势群体,先后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福利院孤寡老人改善生活条件出资出力。
老百姓之善 大爱建设家乡
“想致富 需先修路”。左港村地理位置特殊,把道路修好是祖祖辈辈的期盼。在村里修路过程中,很多村民彰显出了大爱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环库公路是连接当地村组的一条重要道路,为了修路占用了许多村民的土地,但大家都没有要求任何补偿。
今年80岁的胡福安老人,为了修路砍掉了自家山上的200多棵板栗树,占用了1亩多田,硬是没要一分钱补偿。九组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黎世雄得知修路的消息,主动向“路委会”捐资五万元用于公路项目建设。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他还主动义务投工投劳。56岁的老村主任,2018年退休后,一直驻守在上善田园项目上,村里大小事务也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说,自己身为一名老党员,又是左港村的一员,退休后能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非常愿意,也非常高兴。
如今,一条路面宽9米和刷黑7米的公路从程丰通到了左港村宝泰屋场,各村组公路也已全部连通。
2018年3月,左港村抓住国家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这一契机,启动了由通城县人民政府和瀛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政企合作共建的“善源谷”美丽乡村项目。按照“不搞大拆大建、突出山水特色、打造美丽家园”的要求,以“善”文化为主题,延展水文化,打造上善若水的鄂南风貌山地水乡特色景观,最终实现“山美、水清、业兴、安居”的发展目标,让村民充分参与围绕农业增收,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产融合,打造集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养生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左港“善源谷”项目初具规模,进入扫尾阶段,莲池献瑞、井泉水港、善源琴谷等十景美如画,房屋独具风格, 环境优雅宁静,昔日偏僻落后山区村已换新颜。
能人之善 返乡创业促增收
“我们村里开办了豆油皮加工厂,我们在这里上班,一天可以挣八十块钱,觉得还可以”。今年40多岁的村民徐书平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说起村里的扶贫微工厂,她一脸的高兴,因为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像徐书平这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村民还有很多,这得益于左港村一批老板,他们把在外面学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回村里,开办工厂,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黎红波的豆制品专业合作社、戴雄兵的雄鸿鞋业厂、戴三和的小砂纸工厂,让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感谢这些能人回家办工厂,让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不能离开家乡这种人也能在家门口上班,让他们有份稳定的收入,保证他们长期脱贫有保障。”五里镇政府干部、下派左港村村支部书记黎俊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是关键。左港村能人回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更成为扶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
帮扶之善 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
左港村党支部曾是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问题主要体现在党组织书记思想动摇、工作不在状态、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等问题。通城县纪委监委驻村工作组入驻左港村后,进行点对点帮扶,对村党支部人员进行调整,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借助扫黑除恶之势净化村庄风气。同时积极为村级争项目、争资金,推动一批项目实施,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有了成效。如今,左港村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村党支部认可度有了大幅提升。
对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左港村,如何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使土地成为“聚宝盆”,让村民走上致富“快车道”,左港村通过自己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胡江波的左港四季果园种植有草莓、红龙果、黄桃等果木品种,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流转土地100亩,园内四季瓜果飘香,年销售额约80万元,在带动9户贫困户24人就业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左港素有“板栗之乡”的美誉,全村有400多户种有板栗,种植面积2050亩,年产板栗三四十万斤,年销售额一百多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为给贫困户提供更多的脱贫致富机会,左港村还发展了龙虾基地50亩,解决22人就业。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油茶基地500亩,挂靠了9户贫困户,他们平时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油茶挂果丰收后,每年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万余元。
2016年至2017年,左港村先后建设120千瓦光伏、60千瓦光伏发电站各一座,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16万元。占地60亩的四季花园基地也正在建设之中。
如今的左港村交通便利,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组,四村联通,超越区划共发展。环境优美,屋场干净整洁,河道水清岸绿,花草茵茵齐飘香。经济富裕,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小工厂等建设,村民脱贫致富喜开颜,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副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李新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