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唐欢欢)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荆州区郢城镇荆安村,说起贫困户王士珍,大家都敬佩得竖大拇指,面对命运不公不等不靠、勤扒苦做、自强不息,硬是用柔弱的双肩让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现生机,实现了自强脱贫。
王士珍今年68岁,郢城镇荆安村一组村民,家中3口人。早年,王士珍丈夫为他人民间借贷担保引发债务纠纷,干脆一走了之,对家庭不闻不问。债权人多次上门恐吓,甚至用水泵将屋前池塘的水倒灌进客厅,在极端恐惧中儿子患上了抑郁症。为了给儿子一个安全的家,王士珍毅然与丈夫离婚,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不幸的是,儿子虽成婚,但因性格不合又于2011年离异,病情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不仅丧失了劳动力,每个月还需700多元药费控制病情。小孙子跟随生活,吃穿用、教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夫妻离异、儿媳离异、儿子治疗看病、孙子抚养上学,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王士珍身上。“那时候生活真苦,每天睁开眼,都不知道日子怎么过。”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士珍至今都刻骨铭心。
“我不能倒下,必须坚强起来,这个家才有希望。”每次半夜伤心过后,王士珍总是这样激励自己。卖菜、打小工……啥能赚钱啥都做,但还是过得辛苦。村干部、亲戚朋友虽多方扶助,但还是杯水车薪,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4年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好政策,凡是家庭困难的村民可以纳入精准扶贫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经过村民一致推选、镇区审核,将王士珍一家纳入建档立卡的脱贫户。“这是我命运转折最重要的一年,让我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王士珍沉重的负担,儿子的病情也逐渐好转,久违的笑容又重现脸上。
自己没文化、没技术、也没田地,怎么既养活一家人,又能方便照顾好儿子和孙子,在区、镇、村三级领导和帮扶人的关心关爱下,鼓励她利用家住城郊的优势,做水果零售生意,不比打零工差;儿子病情稳定,学习木工手艺也能养活自己。
没有固定门店、固定摊点,她就推着三轮车早出晚归,走街串巷。“别人有男人,就可以一个人到两湖市场进货一个人卖。我就既要到市场进货,又要卖货,有时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晨王士珍4点多起床,到离家2里多姐姐家推出三轮车,急忙赶往玄帝宫市场。早晨买菜卖菜的人多,生意稍微好点。忙到近9点才回家草草扒口饭。中午安顿好儿子孙子后,又推车出去零卖。下午3点出摊后,往往是晚上10点踩着灯光、顶着月光,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2018年,王士珍的家庭生活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儿子住院不用交押金了,看病吃药也有了医疗保障,做木工平均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自己的水果摊生意越来越好,平均每月收入也将近3000元,人均纯收入14333元,远远超出了贫困线。因项目建设房屋被征迁,年前将住上小区房。政府也赔偿了拆迁款,一家人往后的生活将蒸蒸日上。
“王士珍没有多大文化,但拥有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美德。婚姻不幸、家庭不幸,但她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向村‘两委’提出任何要求。把她列为贫困户后,我们和帮扶干部一起经常上门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她也更加发愤图强,逢人就说感谢党的政策好,一家人才有了希望。”荆安村书记魏文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