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走访慰问贫困户
“农村夜校”。提升贫困户就业技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通讯员龚智雄
明亮的路灯下,一群大妈在干净整洁的水泥地上翩翩起舞。老人和小孩围着一旁的健身器材各得其乐。不远处,三三两两的男女在林荫小道上散步、聊天。秋风徐来,月季花香沁人心脾。好一幅惬意祥和的城郊夜景。
这是沙市区锣场镇白水村的一个普通夜晚。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村里全是土路,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谈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难掩激动的心情:“多亏了驻村扶贫工作队,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白水村是荆州市人防办对口帮扶对象。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白水村日新月异。2016年4月,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98人全部脱贫。
村陌环绿柳,白水绕荆东。
白水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代春江踌躇满志:我们不仅要摘掉白水村的“穷帽子”,更要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竖起美丽乡村的“金招牌”。
“一户一策”补短板壮大产业强根基
深秋的早晨天高气爽,村民朱天梅一大早就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着,地里的菠菜、芹菜长势喜人,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
朱天梅是白水村的贫困户,2018年身患癌症,巨额医疗费让家里陷入困境。驻村扶贫工作队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对朱天梅家庭实施精准帮扶。
得知朱天梅丈夫有蔬菜种植经历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为其购置蔬菜大棚增收脱贫。说干就干,时间就是效益。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四处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近3亩的蔬菜大棚建起来了。不仅如此,驻村扶贫工作队还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让朱天梅在种植蔬菜的同时,发展虾稻种养。如今,朱天梅家庭年收入可达7、8万元,一家人的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白水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有225户982人。扶贫之初,白水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再加上白水村规模小,土地缺乏等自然条件限制,2014年白水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该村集体经济较薄弱,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两万元。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后,为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落实到位,白水村“两委”和工作队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为抓手,一户一策为良方,落实政策为目标,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统筹项目建设,凝聚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白水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白水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考虑到周边乡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老人种田力不从心,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大力发展农机租赁产业。
村“两委”联合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成立兴民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购买了两台收割机、两台液压挖掘机进行农机租赁,将收益的50%用于扶持全锣场镇的贫困户,余下的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几年下来,仅农机租赁一项,白水村每年集体收入就达到16万元,为每户贫困户分红达500元以上。
白水村地处工业园区,传统的稻田种植难以形成规模。为此,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贫困户商议,结合本村实际,开展虾莲模式发展生产。2018年10月,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贫困户与荆州众发小龙虾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零星种植的稻田都改成虾莲养殖,贫困户收入由此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还筹资修建龙虾养殖生产便道,改善生产条件,带动贫困户养殖增收。
55岁的凡哲柱是白水村一组的贫困户,父母年迈,自己饱受病痛折磨,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生活困难。2019年年初,凡哲柱看到不少乡亲养殖小龙虾赚了钱,而且劳动量也不大,于是萌生了养虾的念头。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购买虾苗,联系养殖专家,指导凡哲柱学习养虾技术。很快,凡哲柱第一批虾苗卖了100多斤,纯收入1200元,这让他喜出望外。
“农村夜校”学技能 扩大就业增收入
劳动最光荣,脱贫靠奋斗。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2019年10月17日晚,电子商务培训课在白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准时开课。这堂培训课吸引了30多位村民参加,其中大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
近年来,结合白水村村民多以务工为主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确定了“村校村企合作、培训增强技能、技能实现就业、就业反哺园区”的工作思路,就业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的一大途径。为提高村民们的务工技能,白水村开办了农村夜校,先后组织贫困户免费开展农机、建筑、电商、机械等技能培训。
培训课堂上,来自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商学院的电商教师以“慧电商、惠生活”为题,重点讲授了电子商务的操作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学员们听得十分认真,将老师的板书内容记在笔记本上。
张丽丽是白水村二组贫困户刘艳成的妻子,夫妻二人在锣场镇上经营着一家麻辣烫店。随着点外卖的市民越来越多,夫妇俩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渴求也越发迫切。课堂上,张丽丽全神贯注聆听着老师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
2013年,刘艳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治病,家里人只好将全家的饭碗—经营多年的麻辣烫店转让。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对刘艳成家庭进行了一系列帮扶,不仅帮他们落实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还为他们申请了小额贷款,鼓励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再度创业。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夫妇二人的麻辣烫店重新开张营业。经过几年的不断升级改造,如今,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家人也成功脱贫,迈上了小康路。
白水村紧邻荆州开发区工业园,辖区内又有着锣场工业园。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有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积极与周边企业签订优先就业协议,让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保障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以实际行动托起全村村民致富梦。
“红雁领航”促发展振兴乡村聚民心
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优势和根本保障。近几年来,市人防办党组切实履行精准扶贫工作主体责任,落细落实工作责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稳步向前的“有力抓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中,白水村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扎实做好党建工作,为脱贫攻坚冲刺插上“硬翅膀”。
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后,村党支部发展了数名优秀党员,争取更多同志向组织靠拢,逐步建起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依托“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两学一做”作为基本内容,加强党员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
“黄伯,我们来看你了。”10月15日上午,市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施金方一行来到了帮扶对象黄文值家中。黄文值是残疾人,没有自主生活能力,儿子患有尿毒症,一家人因病致贫。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得知黄文值家里情况后,不仅多次上门慰问,解决其生活困难,还为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方案,一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另一方面为其购买龙虾苗、果树,拓宽增收渠道。
扶贫干部来了,他们为贫困户送上了米油等生活物资,带来了防贫保险,宣讲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扶贫志愿者来了,他们主动帮助贫困户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开展“助残圆梦”帮扶活动 “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泥巴路,现在村里的道路修好了,还有路灯,晚上出门都很方便。”年近七旬的贫困户谭凤远是土生土长的白水村人,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和自身家庭生活的变化让她深有感触。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谭凤远一家三口都享受到了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村里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为她申报了产业奖补资金。她的孙女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并已顺利考上沙市七中。儿媳在沙市城区找到了工作。她们一家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在白水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白水村迎来了华丽蝶变:整村脱贫摘帽,美丽乡村建设与日俱新。篮球场、健身器材、图书室一应俱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贫困群众生活有了保障,都能安居乐业!
正如白水村第一书记代春江所说,白水村方方面面的变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着实让人高兴,而让人更欣慰的是,白水村现在看书学习、不等不靠、勤劳踏实的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