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边摸索边学习 “鳅爸”走上致富路

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邹泽红)今年44岁的邹泽红是湖北省公安县闸口镇高丰村人。1994年,年仅18岁的他因家境贫寒选择辍学南下打工,本想着在外能打拼出一番事业,谁曾想理想很丰满,…

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邹泽红)今年44岁的邹泽红是湖北省公安县闸口镇高丰村人。1994年,年仅18岁的他因家境贫寒选择辍学南下打工,本想着在外能打拼出一番事业,谁曾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自身学历不高,又缺乏一技之长,近十年的漂泊生涯,让他身心俱疲。随着小孩渐渐长大,已然到了要上学的年纪,却无人辅导,加之父母年事已高,在老家无人照料,他决定回到家乡。

可是生活并未因此眷顾他,母亲接连病痛缠身,他自己也常常在劳作时感到体力不支,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仿佛巨石一般压在他心上,喘不过气来。就在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跌到了谷底时,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村里考虑到他一家的实际情况,将邹泽红一家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正是这个“贫困户”的帽子唤醒了他,让他决心用辛勤和汗水改变命运。

脱贫摘掉穷帽子

2013年选择回乡创业的他也曾徘徊、彷徨,“回来之后能干什么?靠着仅有的几亩农田维持生计,就此向生活低头吗?”

直到扶贫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上门走访时,告诉他现在全镇鼓励发展虾稻连作产业,不会影响传统的种植业,收益也很可观。刚开始,他内心还是抗拒的,想到自己既没有多少田,也不懂养殖的技术,如果赚了还好,如果亏了怎么办,小孩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费该从哪儿来?

在了解到邹泽红的顾虑之后,扶贫干部便隔三差五的来到他家,向他宣传产业扶贫政策,讲述高丰村虾稻连作成功的典型致富故事,还给他带来一些种养殖的专业书籍。就这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邹师傅也加入了种养大军。第一年,邹师傅就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让他看到了脱贫希望。抬头望望天空,邹师傅感觉眼前亮了不少。

奋斗鼓起钱袋子

正是这一次成功的经历,让邹师傅的日子一天天的好过了起来。生活却不会因此止步,他在电视上偶然看见了《致富经》养殖泥鳅的成功案例,又想起房前屋后的几亩水面,动起来养泥鳅的念头。但是怎么养?怎么销?又成为了他面前的一道难关。

于是邹师傅主动找到了驻村工作队,跟他们聊起自己的想法。工作队鼓励他去安徽、四川、广西等省了解市场行情,同时拜师学艺。邹师傅掌握了一些泥鳅养殖技术之后,回来就用自家的一亩多田试养台湾泥鳅,没想到这次试验仅用半年时间,就让他看到了喜人的效益。

2014年,邹师傅开始小规模养殖,年收入达数万元,这让他信心倍增。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他发现高额的种苗购买费用已经成为其扩大产业规模的最大障碍。在2015年,邹师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外出学习种苗培育技术,回家后进行自繁自育,在满足自身种苗养殖的基础上,开始向外销售商品苗。

2017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又流转了村级土地,并申请了扶贫信用贷款,组建了130亩水面的家庭农场。规模扩大之后,他考虑到降低成本,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自己摸索掌握出了泥鳅孵化、饲料生产、水产动物保健品制作等一全套本领。到2019年,仅养泥鳅这个产业收入就到30多万元。

引领致富新路子

在养泥鳅致富的道路上,邹师傅是越干越有劲儿。今年,邹师傅正式注册了公安县碧水情水产专业合作社,并联合周边水产养殖大户以产业入股的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养殖面积达到300亩,且泥鳅长势喜人,预计年收入可达50万元。

都说脱贫致富不忘恩情,邹师傅还与本村10个扶贫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走上富裕路。下一步,他计划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和养殖规模,降低成本,科学养殖,在探索虾鳅连作新模式的同时,让小泥鳅这个特种养殖成为奔向小康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6970.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