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丽华 正宇 王兴艳 蔡明亭)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许多贫困户通过产业帮扶,摆脱了困局。但仍有一部分人尤其五保老人、残障人士等,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脱贫。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兴山县通过整合公共资源,提升服务水平,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10月20日,笔者在在海拔700多米的兴山县高桥乡社会康养中心看到,康养中心集中安置着105名五保、低保户,其中聋哑人员35人、精神病患者12人、半失能人员17人、失能人员14人。
每天早上7点,护工胡波都会准时叫醒73岁的董大梅老人,帮她穿衣服、穿鞋子、洗脸、梳头。 董大梅老人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起床、穿衣、穿鞋,还有洗漱全靠胡波亲力亲为。老人是高桥乡太阳村建档立卡的五保贫困户。先天双眼失明,丈夫和儿子也已先后离世,从2014年开始,董大梅的生活陷入困境。失明独居老人,生活困苦可想而知。好在2018年,高桥乡社会康养中心建成运行,将高桥乡福利院、高桥乡卫生院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三院合一”,有效整合公共资源,让入住的五保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也就是在这一年,董大梅从半山腰的老房搬入7层楼高的电梯房,住上了人均25平米的标准间。标准间内电视、衣柜、卫生间、小阳台等设施样样齐全,生活起居也有了专人照料。 董大梅老人说:“在这里,吃得好,穿得好,这就是享千福享万福。”
入住康养中心的每一位老人和残障人员,都有一对一的医护和养护人员。兴山县高桥乡社会康养中心主任王支怀说:“养护团队主要负责照料入住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生活,医疗团队负责对老人的慢病管理,以及日常生病治疗和康复照料。”
今年88岁的五保贫困户陈德春,因天气转凉,老人感觉腿子和肩膀有点疼痛,肚子也胀不舒服。 听说老人抱恙,护工们连忙找来轮椅,将陈德春送往毗邻的高桥乡卫生院。
高桥乡位于兴山县西大门,境内丛山环抱,深沟溪河遍布,全乡1万5千多人散居在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过去,农村福利院设施不完善,农村特困供养标准偏低,集中供养率低,五保户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加上原有福利院和卫生院分散管理、独立运行,老人看病就医、失能人员康复治疗十分不便。 现在福利院就在卫生院旁,医生们可以随时上门服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自己步行几分钟到卫生院就诊治疗,小病基本上不出乡不出院,大病能够做到及时转诊及时医治 。
医养结合,让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幸福生活有了保障,分散供养的老人和残障人员亦是如此。
寒露过后,秋意渐浓。古夫镇古洞口村村医朱洪兵来到海拔600米高的万家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为五保贫困户李植兴检查身体。 李植兴老人今年77岁,无儿无女,是村里建档立卡的五保贫困户。在搬进安置小区之前,老人一人居住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出行难,更难的是一人独居,生活没有依靠。2017年,万家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落成,李植兴老人喜迁新居。不仅居有定所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也有帮扶人、村干部等送货上门。 不仅吃穿住有保障,身体健康也有村医专门守护。在今年5月份的体检中,李植兴老人被查出患有支气管炎。眼下天气转凉,老人又染上了感冒,村医朱洪兵专门为他备好药,又细细叮嘱如何服用。李植兴老人激动地说:“我是无儿无女,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