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招商引资

一张脱贫攻坚的完美答卷——深度贫困县巴东摘穷帽全纪录

荆楚扶贫网 通讯员 张应喜 秋色渐浓的八百里巴东,漫江碧透,层林尽染,这注定是一个收获的金秋。 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到今年4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巴东…

荆楚扶贫网 通讯员 张应喜

秋色渐浓的八百里巴东,漫江碧透,层林尽染,这注定是一个收获的金秋。

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到今年4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巴东正式退出贫困县——历经七年,巴东终于甩掉了穷帽子。

回眸脱贫攻坚漫漫征途,五十万巴山儿女众志成城打赢的这场史诗般战役,必将载入史册。

一张完美的攻坚答卷

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攻坚,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举。

近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党委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续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十大工程”,持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决战贫困。

同时,始终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合理安排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强化脱贫攻坚要素支撑,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补齐贫困发展短板,严格按照村出列、户脱贫程序,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压实一切攻坚责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大兵团尽锐出战。为此,巴东持续压实从县领导到帮扶责任人各层面的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县领导重心下移、坐镇指挥;县直单位一把手实行“3+2”模式驻村帮扶;稳定省州县乡驻村结对帮扶关系,省州县乡共派驻工作队员1130人,村“两委”择优1426名村干部,共同组成322个驻村“尖刀班”,驻村“尖刀班”实现每村平均8人;稳定结对帮扶关系,1.3万名干部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非常之举,最终取得非常之效,为五十万巴山儿女交上了一张完美的脱贫攻坚答卷。截至2019年末,全县已累计实现11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万余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39.09%的高位下降至0.34%。

一套精准的脱贫“组合拳”

掀开完美的攻坚答卷背后,是巴东坚决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的久久为功,更是巴东“三大”脱贫攻坚策略打出的精准施策“组合拳”。

党建引领,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力促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支部建设的十条意见》,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开展红旗示范党支部创建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村(社区)“两委”换届,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74人。梯次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储备1113名村级后备干部,在贫困村发展党员172名,其中从贫困户中发展党员38名。持续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2019年度达5673.6万元,较2015年增加83%。同时,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建立村内事务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村务监督等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高自治能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00多场次、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0场次、脱贫攻坚政策430场次、“十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81场次。县、乡、村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致富榜样”、“最美巴东人”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典型鼓励身边人,激发内生动力。

“三把利剑”,剑指三个保障突出问题。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辍控保学力度,建立台账、开展动态监测,适龄儿童入学率、适龄少年入学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为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8%。自2016年以来,累计教育资助1.79亿元惠及23.95万人次,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累计发放0.63亿元,“雨露计划”累计资助0.45亿元惠及学生19180人次,泛海助学行动累计资助0.14亿元惠及2843人次。从贫困户子女中定向委培农村全科教师及幼儿园教师291人。累计投入2.4亿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94个,投资4800万元实施能力提升项目;根治因病致贫“病根”,新建及改建村级卫生室184个,实现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内18家医疗机构为枢纽、339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并与宜昌、恩施等地区发达医院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看医难”问题。落实参保财政资助政策,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贫困人口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86.43%,且个人年度住院自负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看病贵”问题;保障住房安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累计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3817万户,实施“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5226户,县级统筹资金解决1862户住房安全问题,督促子女尽义务解决1012户危房,实现“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标。

兵分五路,打响农村基础设施“攻坚战”。以水、电、路、网、公共服务等为抓手,着力夯实脱贫根基。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525个、分散及单户供水工程13971处、较大水源及应急供水工程16处,解决13.4万人饮水不安全和21.35万人饮水巩固提升问题;实施通畅工程3059.17公里、整修砂石路2659.88公里、实施安全防护工程1075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达里程达7400公里、通畅里程达6200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758.35公里、低压线路2461.71公里、变压器2260台24.2万千伏安,农村户均配变容量、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明显改善;实施网络通讯工程,累计新建及改建4G基站760个,全县现有4G基站1845个,开通宽带11.6万户,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通光率达100%,全县固定宽带普及率达27.11%;新建及改造村卫生室184个、党员群众文化活动中心210个,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问题。

一条清晰的巴东路径

巴东“三山”纵横,“两江”横贯,地形南北狭长,境内沟壑纵横,“地无三尺平,看山跑死马”,是革命老区、移民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县。

攻坚脱贫,七年征战。深度贫困的巴东,走出了一条“大投入、大格局、大搬迁、大产业”的脱贫致富“巴东路径”。

大投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是靠真金白银的的大投入,近年来,举全县之力,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已筹集安排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5.78亿元,累计统筹各类资金9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在强大资金的有力撬动下,全县在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促进就业等各个扶贫领域,脱贫攻坚成效凸显。

大格局。巴东强化扶贫协作,借力北京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定点帮扶“三大外援”,构建大扶贫格局。今年,北京市捐赠资金317.31万元,助力我县疫情防控,支援安排资金300万元用于扶贫双创中心项目,开展巴东特色产品进京展销。2016年以来,北京市、房山区已累计帮扶资金3.27亿元;今年杭州下城区帮扶6484万元,累计帮扶项目资金1.49亿元;2020年,“616”工程对口支援项目103个,共计24.3亿元;省内三峡库区对口支援资金790万元,支援项目15个。国网援助资金900万元,援建项目11个。荆门援助资金427万元,援建项目1个。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协作帮扶产业、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项目44个。

大搬迁。2019年12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金果坪乡“老段搬家”的故事。其实和老段一样,曾经都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为彻底解决这个致贫难题,巴东让四万多贫困人口进行了易地扶贫大搬迁,这是继巴东三峡移民之后,又一次人口大迁徙。

全县共安置12964户43197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65个,其中集中安置9693户31259人,分散安置3271户11938人,并完善易迁配套设施,配套猪栏5272栋、菜园地776.8亩。同时,为让贫困群众从“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向逐步能致富转变,巴东还创新推出茶店子、沿渡河“易迁+旅游”,官渡口红花岭“易迁+厂房”等“易迁+”新模式。

大产业。近年来,全县通过累计投资12.56亿元的“大投入”,打造出“低山柑橘、二高山茶叶、高山药材”三大产业集群,累计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1.2万亩,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达109万亩,带动贫困户5.4万户,消除产业“空白村”、“空白户”。同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先后招商引进福建“正山堂”、湖北九端等31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产业奖补支持95家企业发展和带动贫困户特色产业,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2500余家,带贫比例达85.14%。

抗贫抗疫抗灾三战三捷,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砥砺奋进的五十万巴山儿女,正沿着脱贫致富的“巴东路径”,向着乡村振兴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7118.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