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蔡桂茂 李志敏)6月份在审核杉木乡上报的脱贫示范户材料时,我对孙坝村的刘国喜印象深刻。他本人肢体二级残疾、儿子先天智力不足、小女儿正在就读高职专科学校。他不向命运低头,拖着病残之躯,用勤劳圆就了脱贫梦。
带着对刘师傅的敬佩之情,在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我走进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我们的到访,让刘国喜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是党的关怀让我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现在我小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在外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儿子虽然比一般人差些,但有堂弟带着也能有一份收入;自己在家也种了十多亩稻田,一年收入也有8000元,还能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打点临工;我家在2018年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已经彻底脱了贫……”
在不是特别明亮的灯光下,刘师傅也向我们讲述了他向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8年,体弱多病的刘国喜才满8岁。那年8月,他常发高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虽捡回了一条命,但最终落下了右下肢终身瘫痪。26岁那年,父母多方托人牵线搭桥,终于帮助他找到一个曾经受过严重精神打击的女人。后来,他才知道,妻子先天患有精神病。他们结婚后困难压力随之而来,生了3个女孩、1个男孩,4个孩子其中3个就比正常孩子差一些。随着时间推移,刘国喜的父母先后去世,2008年刘国喜的妻子也因病撒手人寰,4个孩子抚养重任全部落在他一人肩上。
尽管命运多舛,但刘国喜从不表露抱怨情绪,也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克服肢体残疾的困难终日下地劳动。尽管如此,加上政府的救助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仍然没有将刘国喜拉出贫困的烂泥坑。
2015年,党中央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役全面打响,一揽子扶贫政策更加精准地落地,刘国喜的一家也迎来了“好运”期。大女儿、二女儿先后出嫁,小女儿正在就读中职学校,儿子鉴定了精神二级残疾,全家三口被纳入了低保救助。2016年,在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他在做好自家责任田的同时,还揽下了外出打工村民的八亩农田,这样一来,家里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在武汉高职学校读书的小女儿每年还享受国家发放的“雨露计划”助学金。
2018年,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入户走访,发现他家的房子不符合安全标准,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帮扶资金4万元,为他家维修改建房屋。为了助其脱贫,杉木乡孙坝村村委会还优先安排他当起了村里的保洁员。当年底,刘国喜主动地向村支部书记潘峰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刘师傅还告诉我,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智力差的儿子也能讨上老婆,如何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些。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我坚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刘师傅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包括他儿子在内的全家人,一定能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