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袁祖德 谢春龙 朱光波)“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尽管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看病报销的比例高,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扶持,但我们总不能光靠政府的帮助,还是要自力更生、辛勤劳动,这样日子才过得踏实。”10月6日,在麻城市夫子河镇接天山村邹家畈,皮肤有些黝黑的邹细明看着牛圈里正在吃草的牛说道。
邹细明一家3口人,他性格上乐观开朗,也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原来一直在外打工。2009年,他咬着牙,用打工的一点积蓄,勉强盖起一栋两层的毛坯房,但因为没钱搞装修,一直就这样住着。2011年,他做了胃切除手术后,不能干重体力活,迫于生计又急切地想谋个事做做。
接天山村有着丰富的山林资源,适合发展养殖业,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决定在家养殖母牛。说干就干,他将原来的旧牛圈利用起来,开始了母牛繁养。
祸不单行的是他的妻子在三年间,连续患上了胃病、急性黄疸肝炎,还做过胆切除手术,每年总要在医院住上一阵子。家里一下子欠了二十多万元的外债,经济上更显得捉襟见肘。
2016年9月,经过严格的精准识别,邹细明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也享受了3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将原来废弃的旧房子改造成牛圈,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母牛养殖的头数也增加到十来头。
每年该镇都要组织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像邹细明这样的养殖户每次都是主动参加。还有几次,他还去外地参观学习,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母牛养殖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只要人勤快,不偷懒,牛还是很好管理的!”邹细明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荒山多,可以巡回放养,这块草地放了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地;在牛的管理上,要抓好头牛,其他的牛就很听话。”
在邹细明发展养殖的时候,镇畜牧兽医站给他提供一些技术帮助,每年还免费为他的母牛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牛抗病害能力。驻村工作队也经常到他家了解情况,特别是冬季,总要督促他多储备一些牛过冬的食料。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8年,邹细明家顺利实现脱贫。脱贫后,他没有闲下来,仍然坚持继续喂牛。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邹细明的母牛养殖规模已达到了24头,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仅还清了债,而且装修了房子。目前,邹细明正筹备重新选址建一个标准的养殖牛圈,他希望能带动其他的贫困户一起发展养殖,通过抱团发展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
“今年5月份,我的一头母牛繁殖了一对双胞胎幼崽,一起卖了3万元钱。有人说,我的运气来了,我知道这是党和政府带给我的好运气,我会继续努力,迎接小康生活!”临别,邹细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