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的5年间,综合贫困发生率从53.6%下降至0.06%,6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4月,省政府发文批准保康县脱贫“摘帽”。“我们攻难点、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脱贫之路,正朝小康生活挺进。”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自豪地说。
保康既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深度贫困县,还是襄阳唯一全山区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337支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因人施策;257名第一书记扎根深山,结对帮扶;近7000名党员干部尽责包保,温暖民心。
保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全县上下以绿色引领,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茶叶16万亩、核桃30万亩、中药材16万亩、蓝莓5000亩、高山蔬菜11万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增收致富的项目,每个村至少有一家专业合作社。
该县不断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兑付到户产业奖补资金3.1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4.6亿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我们创新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大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县长冯云波说。
住房和饮水安全是保康县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该县坚持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同步培育脱贫产业,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安全饮水工程。整合资金8700余万元,改造农村危房5063户;全县12043户、34284名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创新喀斯特地貌地区“深井取水”模式,投入资金1.8亿元,打出深井10口,建设水厂10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677处,结束了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
脱贫攻坚,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该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域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大力实施“十星创建”、典型带动、文化惠民、技能培训等工程,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自我脱贫能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店垭镇大林村贫困盲人郭大荣,身残志坚,带领14户贫困户发展烟叶、养殖产业,一起脱贫致富,入选了“荆楚楷模”和“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