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 刘成实)“工作组这样贴心贴肝地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要想方设法甩掉穷帽子,虽然我74岁了,但在村里蔬菜大棚基地务工,有的年轻人还比不过我呢!” 9月17日,公安县夹竹园镇卫东村贫困村民龚汉桃笑着说:“我去年赚了2万元,今年已经赚了1.5万元了……”
虎渡河东岸的夹竹园镇卫东村,曾是一个产业薄弱、资源匮乏的省级贫困村。记者在该村采访发现,自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人寿荆州分公司和公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以来,推出“四大举措”补齐省级贫困村发展短板,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284人,经过近几年帮扶,如今仅剩贫困户2户5人,预计2020年内全部脱贫。
修渠修路 带农民走上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公安县夹竹园镇卫东村党支部书记曾建平说,近3年来,驻村工作组积极向外争取乡村亮化项目,架设路灯50盏,投入环境整治10万元,为二、三组生产路提供21800元的砂石材料;建设村组道路1千米,拓宽通村公路2.7千米;建设完成生产道路380米,碎石路2千米。
谈到今年水情影响,曾建平说,幸运的是今年上半年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了水利设施改造,这次长时间的大暴雨没有造成村里水灾,贫困户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村民们都说:“村里上半年疫情一过就大兴水利,挖沟渠、修涵闸、建拦水坝,开始有人还不理解,现在看到了效果,村干部做得及时、做得好!”
村路修宽了、变平了,村民运输农产品更方便了,60岁的村民李选清有农田3.5亩,地处地势低洼段,进出十分不便,收割后的粮食要靠肩挑背扛才能归仓,如今路修好了,三轮车、耕整机可以自由进入了,李选清逢人就说,“驻村工作组为老百姓办了大实事。”
贫困户肖引召是村里的一名理发师,由于村路不便,很多人都不愿意到他家里来理发,肖引召只能走村串户给人理发,如今村级硬化道路修到了家门口,他再也不用每天东奔西走了,而是在自家开起了理发店,村民自行就可以前来理发,平均每天增加收入30元。
兴产兴业 产业扶贫“拔穷根”
过去的卫东村,没有产业支撑、动力发展不足,三个工作组驻村以来,深知“拔穷根”就需要产业支撑,近年来帮助卫东村引进了扶贫产业项目2个,分别是林果业项目和光伏发电站,其中林果业项目去年带动贫困户30户增收128000元,今年带动34贫困户增收145000元。去年光伏发电项目带动贫困户43户49人增收46900元,今年光伏发电公益性岗位5人(500元/月),已制定2020年度收益分配方案,按80%收益分配给贫困户。
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刘奎,爱人和母亲都没有劳动力,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为其办理了银行贴息贷款5万元,他用这笔钱做起了收售芝麻的生意,今年收入1.8万元,他说:“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有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曾建平说,在三个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全村投资约150万元,建设完成旱改水项目120亩,仅此一项村民每亩田就可增收500元;小农水改造项目32万元;疏通沟渠1800米,新建节制闸4座,新建生产桥一座、拦水坝一座。这一系列举措,对贫困户安家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节资节流 优质服务进家门
在夹竹园镇卫东村,一处电商服务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该村透露,这是在驻村工作组帮助下,引进的湖北省电商进村综合示范项目,在今年由全镇统一建成。
每到播种时,农民们都要进城选购种子和化肥,如今卫东村大部分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选到好农资。村民唐坤明说,今年五月,他到村里的服务站选购了一批种子化肥,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每亩田比往年增加了400斤左右的产量。他说,去年用的肥料一亩划300元,今年220元,一斤种子少15块钱,一亩田就少45块。
唐坤明算了一笔账,他种了47亩优质中稻,相比过去,种子和化肥每亩成本少了105元,47亩就省下了4935元。粮食每亩产量又增加了400斤,每亩增收500元。那么47亩田就增收了2.8万余元。
像唐坤明一样,村民杨志标也在村服务站上购买了12亩农田用的化肥。他说,以前买化肥都是自己坐车去买,不仅耽误农活,来回的车费也是一笔开销,现在只要到农村服务站里一选,然后网上下单,就把化肥送到家门口,这项服务确实减轻了不少负担。据透露,这个服务站保证商品质量,签订协议书,假一赔十。夹竹园镇卫东村30多户农户500亩农田使用的种子和化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村里选购的,促进村里的农户增收30万元。
今年6月份,卫东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借势发力,举办了“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扶贫活动,吸引了105户村民前来参与,其中贫困户就有41户,农产品有各种家禽蛋类、蔬菜水果类、米粮油类共二十多个品种,总价值3万余元,全部销售完毕。
栽花栽树 “贫困村”变“花园村”
过去的卫东村,不仅产业落后,而且卫生环境差,如今在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人寿荆州分公司和公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帮扶下,卫东村大力植树造林,持续开展“四旁”绿化,推进绿色村庄建设,栽植银杏1000株、中山杉2000余株、大叶女贞300株、八月桂花250株,金秋时间,黄色银杏装扮这即将脱贫的新村,桂花盛开,香气扑鼻,一幅美丽乡村入画来。
卫东村又在主干道路安装路灯80盏,公路沿线、房前屋后及主要道路环境、路面、路肩、路边无垃圾和散落物,路边沟渠无白色垃圾,按照“一村一屋”标准完成垃圾收集屋和填埋场的建设,村保洁员以每周至少清理一次的频率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运送到垃圾收集屋或填埋场,曾经落后的贫瘠的小村庄,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村”。
卫东村环境越来越美,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即将摘掉,曾建平说:“在良好的扶贫政策指引下,目前全村仅剩两户兜底的五保户未脱贫了,今年之内也要脱贫,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村正在虎渡河畔崛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