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退休后又重回岗位,带领贫困户每年增收上万元

24日上午,在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内,今年63岁的白世文正按预定的数量为村民分发水稻秧苗,讲解秧苗在移栽中的注意事项。在合作社办公楼的墙面上,“为…

24日上午,在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内,今年63岁的白世文正按预定的数量为村民分发水稻秧苗,讲解秧苗在移栽中的注意事项。在合作社办公楼的墙面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赫然醒目。

麦收过后,这些秧苗将相继通过合作社的插秧机移栽到村民的田中。从育苗到收割再到稻草回收利用,白世文一直走在带领扶贫户致富的路上。2017年退休至今,他带领周边村16个扶贫户,每年每户增收1万多元。

谈及初衷,白世文介绍,退休前他在镇农机站工作了40年。“与土地与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舍不得离开!”

2017年,退休后的白世文又主动申请回到工作岗位,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让扶贫户穿着皮鞋在田头数钱”上。

说起白世文,村民彭道英一下子打开了话茬子:她的丈夫患类风湿,不能下地干体力活,35岁的儿子在10年前遭遇车祸导致瘫痪,一家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那些年,日子过的很艰苦!”彭道英说,她家种了30多亩地,以往,她不仅要照顾家里两个病人,还要里里外外忙活。

自2017年开始,从稻田下秧苗到移栽到喷药到收割,都不用操心,有合作社的“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在收割之后,合作社还会将稻草购买,又教会了扶贫户和残疾人编织草绳。

“单单是稻草这一项每亩地可以为村民增收700多元。”彭道英说,不说稻子的收入,她编织的草绳每年可赚14000多元。

告别以往一样传统的劳作模式,老百姓站在田头就可以将收割的粮食卖掉数钱,彭道英就抽出时间养殖了20多只山羊,在合作社需要工人时,她还会过来做工,每天可拿60元,收入越来越多,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采访中,龙王镇民政办郑主任告诉记者,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6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16个扶贫户走上致富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白世文个人向镇里捐赠现金50000多元,用于镇里的防疫抗疫,也是龙王镇个人捐赠最多的一位。

不仅如此,从2018年开始,白世文又开始利用村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研究生物菌肥,除了稻草,秋收后的玉米杆也一点都不浪费,每亩秸秆至少可以增收300多元。“目前所生产的生物菌肥已全部销往恩施、东津等地种植土豆专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丁心栓通讯员彭汉文郑瑞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news/7485.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