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古喜香家房子打地基”“近期进度很快,毛庆梅家5月中旬入住应该没问题”“周末要去帮王长国收谷子”……翻开荆州市沙市区税务局扶贫工作队徐新华的2019年扶贫日记本,密密麻麻地记着的行程和提醒事项,全是充满烟火气的乡间琐事。
驻扶贫点皇屯村第361天,除了春节他从未休过假,每天穿梭在扶贫对象家,帮这家割谷子帮那家拖砖头,好像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人晒黑了五双鞋子磨破了,自家猎豹小汽车俨然成了农用车。56岁的徐新华说“走进贫困户的世界了解他们的艰难,我一点都不后悔,我干的每件琐事都很有意义。”
“徐叔是我家的亲人”
63岁的毛庆梅本该安享晚年,却仍在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毛庆梅和丈夫开了家农资厂,最早在镇上建了三层小洋楼,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万元户,村里唯一的‘五好家庭光荣户’,日子可红火了。”说起当年景象,毛庆梅眼里泛着光亮,但这光很快就黯淡下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治疗丈夫的肝病,把厂和洋楼相继变卖,2003年丈夫因肝硬化去世,家里失去顶梁柱,生活难以为继,还要供两个儿子读书。
好不容易熬到两个儿子大学毕业,没承想大儿子郭德洪24岁那年患上精神分裂症,媳妇也是精神病患者,毛庆梅感觉天都要塌了。
生活还在继续,永远无法逃避。毛庆梅打起精神照顾儿子媳妇孙子,操持着家务,屋后八亩水田是毛庆梅一家的全部来源。
徐新华第一次上门走访,被这家的境遇深深触动。一家四口挤在34年前修建的房了里。房子年久失修,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做饭时屋顶柴灰随着烟雾飘进锅里。
徐新华鼻子很酸,回到驻点和扶贫队同事商量,给毛庆梅一家改善居住环境。经张罗危房改造款很快到位,可是仍有2万缺口。徐新华火急火燎回到单位找领导,发起筹资活动,让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资金有了,徐新华又成了监工,联系工程队,屋顶翻新加固,内外墙壁粉刷,地面整修硬化、老旧门窗更换,他全程参与,成了半个“包工头”。
从五好光荣户到五保户,生活艰辛、未来茫然,生活落差让毛庆梅偶尔自怨自艾。给毛庆梅一家做心里辅导成了徐新华每周的必备课。
“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摁下葫芦浮起来瓢。不要和别人比,只要孙子健康成长就是希望,生活就有盼头。” 经他开导,毛庆梅一家的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轨。
徐新华经常像哄小孩一样哄郭德洪夫妇每天按时吃药,要听妈妈的话。若表现好,徐新华还自掏腰包买郭德洪爱吃的点心奖励。郭德洪清醒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徐叔是我家的亲人。”
“只当他们是小孩子”
临近中秋,徐新华返回城里在家“顺”了些七八成新的衣服被褥鞋子和几盒未开封的月饼。赶回皇屯村的路上,远远看到一个年逾五十的村妇咧着嘴冲他傻笑。
这就是徐新华的扶贫对象古喜香,精神病患者,连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丧失了。丈夫王长国患心脏病多年,干不了重活,全家就指着80岁的老父亲古长茂过活。
“老王,我给你带了些过冬的衣物。”王长国家房子打地基的日子,徐新华从城里赶回来直奔王长国家。王长国穿43码的鞋子,古长茂穿165的衣服,这些细节徐新华都记在心里。到了换季他就发动亲戚好友捐衣物带过来。
古喜香发病时,把家里的衣服被子点火烧掉,家里永远缺衣少被。2017年腊月,古喜香半夜起来把盖在身上的被子烧了,无助的王长国给徐新国打电话求助。徐新国二话不说把自己盖的棉被连夜送到王长国家,自己和扶贫点上的同事凑合了一夜。
“精神病患者你和他们糊不撑的(搞不清楚)。”时间一长,连村民都看不下去了。徐新华从不计较。说“只当他们是小孩子”,他觉得这些人看似神志不清,给点光他们是能感受到温暖的。
“也许我的帮助微不足道,但只要能让他们稍微过体面点,我就觉得很满足。”徐新华说这种满足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闲不住的徐新华打算在村里建爱心墙,发动爱心人士和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皇屯村帮扶建设。他计划 “让村民在爱心墙上写下困难,由爱心人士来共同完成。”徐新华说这是他余生漫漫里斩钉截铁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