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岭上好儿郎,易地搬迁瓦屋场。年初务工受了阻,租田种烟一百亩。贫困户带贫困户,勤勤恳恳挣收入。屈武挣了了十万五,乡亲净挣十五万。”当地一段顺口溜,道出了一个脱贫故事。
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屈武,种植100亩烤烟,带领周边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务工增收。这一季,一百亩黄金叶不仅自家可获得10万元以上现金收入,也让附近村民特别是易地搬迁的乡邻们踏踏实实挣了12万多元的工资和2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
长江南岸童庄河,童庄河东苍坪河,沿苍坪河溯流而上,谷深峡幽,群山苍莽,草木葱郁。秋后的阳光依然辣烈,大山深处的庙垭村静谧而祥和,熟透的玉米棒子倒挂在地里,依稀能见当年农村丰收的影子。
从村委会盘山而上,来到半山腰一个叫瓦屋场的易地搬迁居民点。白墙青瓦马头墙,带着峡江风情的一排新房整齐排列,成为满目苍翠的大山里一抹亮色。房前屋后的坡地上,一畦一畦烟株在午后的阳光下列队而立,耷拉着泛黄的叶片,释放出等候收割的信号。门前瓦蓝瓦蓝的钢构棚,是新建的烘烤房。居民点第一户就是屈武的家,女主人崔玉珍正在厨房里忙碌。秋后天气晴好,正是烤烟采收季,当天就有二十几位工人帮忙干活,有的在地里收割,有的棚前上烟,有的在路边转运,有的在库房分级。饭点就要到了,几十人的饭菜,勤快又能干的女主人不慌不忙,一边做事,一边向我们讲述着她家种烟的故事。
她们全家五口人,上有两老下有一小,公公婆婆体弱多病,儿子在县城上高中。一家原先居住在两公里开外的山上,小地名叫土地岭,零星散落着几户人家。老屋是祖辈留下来的干打垒土坯房,房子很破旧,交通也不便。原来靠种包谷洋芋,喂几头猪卖算是主要经济来源。三年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半山坡的瓦屋场居民点。
“感谢党的政策好,我们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居住环境好了,生活要大改观,需要有钱挣、有事做。”易迁安置点有配套的园田和猪栏。有的就近种点田,有的外出打工。他们家面对的现实困难是家大口阔,孩子要读书,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原来我们两人一个在家种田喂猪,一个在外打工。今年年初一场疫情,老困在家里也不是办法,现实逼迫我们另外寻找出路。”
庙垭村属于郭家坝镇,郭家坝镇主导产业是柑橘,这个海拔上千米的小村落,种不了柑橘,也没有人尝试过种烤烟。翻山就是杨林桥镇的熊庄河,那边是烤烟产区,两边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不相上下。屈武断定,既然杨林桥能种烤烟,这边照样能种。他们所在的郭家坝镇不是烤烟产区,没有设烟叶站,于是他找到杨林桥镇烟叶站寻求支持。烤烟种植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如果面积规模过小,种、烤、收都不方便,这里没有种烟传统,周边老百姓自然没有积极性。在得到杨林桥烟叶站应允后,屈武果断决定,流转了附近村民100亩土地,种起了烤烟。他租赁附近老百姓的土地,每亩一年租金200块,自己建烤房、建大棚,雇请周边老百姓做工,按工日计价开工资,村民稳稳当当挣收入,不存在任何风险。说起种烤烟,女主人对杨林桥烟叶站满满都是感激:“我们要特别感谢杨林烟草(叶)站,给了我们很多扶持。烟草站不仅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还投资11万元,支持我们建烤房和育苗大棚。特别是陈站长,三天两头往这里跑,搭棚、建烤房、定植、采收关键时候几乎就住扎在这里。”
我们此去正好碰上杨林烟叶站站长陈沛军,一位精明务实的中年汉子,他正在库房里手把手指导工人们如何摘烟、如何分级。
“烤烟既是一个短平快产业,当年定植当年收益,又是一个长期产业,基础设施一次投入,年年种收入年年有。”陈站长顺便为屈武算了一笔账:“他今年预计可收获1.7万斤烟叶,每斤收购价外加各类政策补贴大约是29块,毛收入是50万,除去管理投入和人工工资,第一年纯收入12万往上走。往后管理水平上去,收入会更加可观。”
在烤房外,终于见到了主人公屈武,高高的个头,瘦削的身板,蜡黄的皮肤,大概是因操劳过度,刚刚四十出头,前额已开始谢顶。刚从地里回来,裤管卷起,一身赤膊,尽显山里农民本真的勤劳与强悍。疲惫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流露着他对生活的满意和自信。
屈武告诉我们,工资支出是种烟成本中的大头,今年他家已陆陆续续雇用了1200多个小工,每个小工无论男女老少,管生活100块钱一天。高峰时期每天都是二十几人,长期务工的有10户左右,以附近的易地搬迁户为主,最多的户每年可以挣1万多块钱工资。正在这里做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德珍,今年58岁,她家住在村委会下面的谭家院子居民点。“我们年龄大了,农闲在这里做做工,不要体力,就是手脚活路,一天能挣百把块,划得来!”
屈武头脑灵光,搬迁后就建了100多平米的猪栏,并在猪栏顶上铺上光伏板,建起了10千瓦的光伏电站。说起今后的打算,屈武信心满满:“养猪是我们这一带的传统产业,烤烟卖了有点本钱后,明年想扩大规模,建一个100头规模的养殖场,传统产业还是不能丢。”
微风拂过,烟草的香味扑鼻而来。正在摘烟的村民周立政,看着手中黄澄澄的烟叶:“看来种烤烟也还是比较稳当,明年自己也来种几亩。”疫情外出务工受阻,屈武调整思路种烤烟,不仅当年可挣十几万,也帮带周边贫困户务了工增了收,屈武做了一件双赢的事。更重要的是,烤烟产业在庙垭村燃起了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