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看义安 | 擘画美丽乡村“新图景”

九月的天门镇大地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田园山水画徐徐展开,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写满了丰收的故事……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越发响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近年来,天门镇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找准着力点,以产业振兴

九月的天门镇大地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田园山水画徐徐展开,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写满了丰收的故事……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越发响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近年来,天门镇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找准着力点,以产业振兴、生态优化、党建引领等等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兴产业,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九月伊始,正值生姜收获的季节.在天门镇天门村,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白色的大棚下,细长的、翠绿的生姜姜禾在风中舞动,姜田田埂上,到处都是姜农正在“开拔”生姜的身影,脸上挂满着丰收的喜悦……

“一个好的农业产业可以产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这是天门村党委书记高明富对近年来村里发展生姜产业最好的总结.他向记者介绍,天门村白姜种植从之前的只有少数人家种植,到目前全村种植,从农民赚点零花钱的“副业”变成致富的“主业”,除了该村生姜具有质嫩味美等良好品质和农户种植经验丰富之外,更多的是白姜这广阔的市场潜力与前景.截至目前,全村拥有白姜种植户近600户,种植面积1200余亩,预计今年每亩白姜均产2000斤左右,实现产值5千万元,每户姜农均收3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生姜产业只是天门镇众多“招牌产业”中的其中之一.

从天门村驱车大约20分钟,就来到了龙云村瓜蒌子种植基地.基地里大大小小的瓜蒌挂在枝头,圆滚滚的身体随着微风轻轻晃动着,生机勃勃.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在查看瓜蒌长势.

“全村共计种植瓜蒌270亩,其中村集体种植约70亩,其余面积由种植大户承包种植.”龙云村村党总支副书记方怀祥介绍,瓜蒌于12月前后收获,今年阳光充足,预计全村270亩瓜蒌产值可达200多万.

“农业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天门镇党委书记张文明介绍,近年来,天门镇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支撑”,依托白姜、中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强化集体经济引领作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两轮驱动的农业产业模式渐次形成.

在特色种植方面,全镇生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3000亩以上,总产量4500余吨;生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0余家,年加工能力达1200余吨,生姜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特色养殖方面,全镇畜禽规模养殖场(户)187家,2020年全镇肉类总产2400余吨,蛋类总产1200余吨,产值近亿元.全镇水产养殖面积15720亩,2020年各类水产品产量6000余吨,产值近5000万元.

同时,天门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镇土地确权面积5.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2.96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50余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7个.

美生态,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拆了残垣断壁,清走了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更美了!”

“废弃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健身广场,咱要给党员干部办实事点赞!”

天门镇考涧村一户村民家大院里,村民张美玲和沈晓佳你一言我一语,聊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

自2013年以来,天门镇累计投入资金9800余万元,先后建设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6个、市级中心村6个、特色自然村4个,有效地改善了天门镇各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实现了“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生态宜居目标.

同时,该镇坚持主动出击,将2021年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年,深入实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长效管护攻坚、生活污水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五项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清理生活垃圾245吨,清理村内沟塘21.3公里,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8000余户,新建改建垃圾屋300余座,消除无功能建筑物安全隐患21个,村庄环境卫生难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为推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美了,文化旅游也就“旺了起来”.

对于这一点,天门镇金塔村村民们都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村里的生面孔越来越多了.许多游客扛着“长枪短炮”来取景,村民已见惯不怪,即使镜头对着村民拍,大家也能大大方方地面对.“早习惯了,都是因为我们村变靓了.”金塔村村民如是说.

近年来,天门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挖掘各村重要旅游景点,以点连线成片,形成美丽乡村旅游规模集聚.利用传统古村落江村、盛氏老宅、御赐牡丹等闻名景点和典故,深挖历史底蕴;以文一·十里春风、中华白姜园、梦思康百合庄园、国泉农庄、铜陵梅园等景点作为补充,沿镇域内主干道沿线,形成美丽乡村集聚片区.同时紧紧围绕镇域内山、水、湖、冲等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生态农业等多样性旅游新业态.

聚人才,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而安徽梦思康中药材生态产业园负责人任绪平就是天门镇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关键人才”之一.

2018年7月,任绪平怀揣着梦想回到家乡,先后投资了900万元,流转土地1300亩,成立了安徽梦思康中药材生态产业园.该产业园以种植百合、白芨黄精、玫瑰、赤芍等10几种名贵药材为主,近年来又采取“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把传统农业种植转化为生态旅游观光新型农业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已解决100多名村民就业.

说起产业园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事,金塔村村民黄小牛最有发言权.

三年前产业园项目落地金塔村时,黄小牛将自己的几十亩土地租给安徽梦思康中药材产业园,同时他们夫妻俩也成了该园区的一名员工,除了每年的租金之外,现在他们夫妻两人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有7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滋润.

“租金+工资,现在我的收入比之前在外面打零工翻了好几番呢.”黄小牛说,最主要的是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要强多了,觉得很幸福.

随着产业园的发展,现在园区平均每天用工都在50人以上,高峰期单日用工量超过100人,像黄小牛这样在产业园内长年就业的有20多人.一年算下来,产业园支付给村民的工资超过了300万元.

除租赁土地之外,该产业园还尝试为周边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规划推动周边农户分散种植5000-10000亩中药材,同时包回收产品,帮助村民销售.目前,产业园已辐射带动周边村民1000余人,帮助村民增收近3万元.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上下功夫,让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涵养乡村振兴的‘底气’,引领乡村发展,带动村民走上富裕路.”张文明说.

近年来,天门镇针对乡村发展优势产业引进人才,着力壮大人才队伍,做强做大地方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开展了多形式、分类别的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鼓励本土人才回流,从优化回流政策入手,为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支持,积极融入到家乡建设中来.

强党建,服务群众办实事惠民生

临近中午,天门镇金塔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厨房内飘来一阵饭菜香,厨师束贵萍正紧张地忙碌着.“我们每天早上8点多就过来,准备各种食材.今天给老人们做的是冬瓜烧肉、炒芹菜,生腐烧肉和丝瓜汤.”束贵萍一边翻炒着锅中的菜,一边笑着说.

活动广场上,几位老人一边在健身设施上锻炼身体,一边聊着家常.旁边的活动室内,几十位老人分桌而坐,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下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我每天白天都来跟老伙伴们下下棋、打打牌、看看戏,中午吃着免费可口的饭菜,还有村医定期给我们检查身体,过去哪有这样的好日子啊!现在儿女出去干活也可放宽心了,还是咱党的政策好哇!”今年已是94岁高龄老人胡守兰由衷感叹道.

天门镇金塔村人口2850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570余人,空巢、独居、五保老年人有近百人,为保障全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该村通过走访征询每一位老人的意见和建议,依托原金塔小学闲置校舍进行改造,打造出就餐、医疗、娱乐、老年大学等项目在内的金塔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全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日间托养服务.”天门镇金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梅香胜说,日间照料中心自5月20日试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老年人3800多人次.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多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金塔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立,就是天门镇强党建、重引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生动体现.

天门镇党委下辖基层党组织117个,其中村级党委9个,村级党总支9个,农村党支部55个,社区党支部2个,镇直属机关党支部9个,非公企业党支部32个,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合计党员2049人.

近年来,天门镇党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着力打造党建品牌.该镇坚持学习教育走在先、产业致富走在先、党员示范走在先,去年来共培训党员干部700余人次,送党课20场次,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理论宣讲18场次;成立村企联合党委2个,通过集体经济“供销社+农户”形式带动农民致富;举办铜陵白姜文化旅游节,壮大特色产业;依托书记夜话和“三三制”工作法等开展为民服务,逐步实现了“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

同时,该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聚焦民生领域,稳步推进双龙小区通燃气、敬老院宿舍空调安装、自来水供水主管网水毁修复、农田水利改造、退捕转产渔民基础设施改造等1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policy/rural/146746.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