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1983年论证考察,1985年开发,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9年成立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正科级建制,2003年升格为正县级.1999年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2001年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需要,2003年成立了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景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门票经营等业务;为适应资本化运作的需要,2009年成立了焦作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1月,焦作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云台山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辉煌传奇史.一位著名旅游专家曾这样评价云台山的发展:“云台山的成功可以说是老景区、老资源、新亮点,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仅仅几年的时间,云台山用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创造了一流的品牌.”
一、白手起家初创业 筚路蓝缕出成绩
二十世纪的云台山,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普通区域性景区,客源市场范围仅限于河南省部分城市及河北邯郸,职工仅69名,年游客接待量仅20万人,收入不足400万元,并且面临着全国23家同名景区景点的激烈竞争.
1. 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云台山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决心、信心和敏锐的战略眼光、科学的战略举措,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政令畅通的管理体制.
县委、县政府把原来分属林业、水利、镇政府等不同部门管理的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百家岩、青龙峡、峰林峡等景点,全部纳入云台山景区统一管理,建立了“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景区管理局局长曾兼任岸上乡党委书记、旅游局局长,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的统一调配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了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解决了“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体制问题,做到了政令畅通,为云台山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2.科学规划,破解发展难题
在开发之初,云台山就邀请专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各项系列、系统的规划保障了景区的科学建设指导.
从资源禀赋开始分析,到市场需求和竞争以及消费者深入研究,确定开发主题和形象设计,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和项目设置;再到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设计,做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接下来安排开发节奏,分步实施;此外,专门做了市场营销规划,探索执行;具体还有各类专项规划,把文字和图纸融到设计任务书中,最后进行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设计.
3.深入调研准确定位
做好市场营销,找准市场定位是关键!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深入详细的市场调研,细分市场,做出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早年,每到周末、节假日在进入景区的路口对旅游车辆分车型、车牌照进行手工统计,然后按照小车4人、中型车15人、大巴车35人进行估算人数,以此来分析景区的市场结构.2006年实施了数字景区建设工程后,开始运行先进的车辆统计系统和停车场管理系统.通过停车场管理系统,更及时、准确地了解进入景区车辆的车型、车牌照等信息,更准确地了解景区的客源市场分布和市场规模.在230辆观光巴士上悬挂了《游客意见本》,及时了解游客的客源分布、出行习惯、组织方式、认知景区的途径以及游客对景区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评价,为精准定位市场提供科学的依据.
4.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云台山累计投入近10亿元,对景区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实施了高标准建设.所有建设以人性化、精品化为目标,以安全舒适、自然和谐为原则.景区道路全部采用低碳环保的高性能沥青材料进行硬化,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所有栏杆采用木制或仿木样式,达到贴近生态、舒适安全的效果;所有观光步道全部以贴近生态、舒适安全为标准进行了铺设,没有游客拐直角湾的步道,同时各个景点都形成了观光环线,避免游客走回头路线,最大化地方便游客在各景点休息、拍照;景区的给排水工程、梯级水面贴近自然、仿若天成;在全国率先实施“厕所革命”,全部达到AAA级以上,设立了高标准的第三卫生间;景区内的“电力、通讯、广电”等线路全部实现挖沟地埋;游客服务中心、交通道路、生态停车场、观光巴士、休息亭廊、环保垃圾箱等旅游设施遵循游客感知,追求完美极致;采用最先进的无明火、无污染技术,建成了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的“绿色厨房”——云台山餐饮服务中心;在景区大型生态停车场投资400多万元安装了“零电费、零排放”的风光互补照明系统,成为了景区一道靓丽景观.
5.塑造云台山旅游品牌
(一)媒体宣传
敢宣传,会宣传,舍得花钱.早年,云台山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基本占到当年门票收入的10%~20%.云台山瞄准央媒大投入,连续几年在央视综合频道《午间气象预报》、新闻频道《天气资讯》、国际频道《整点新闻》等栏目推出云台山全年形象宣传;2006年以来,连续6年在《朝闻天下》栏目进行宣传,成为第一个走进央视《朝闻天下》的景区.
(二)活动造势
第一个十年,云台山走的是门票经济路线,先引客流打造形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吸引了大批客流.门票节节攀升,但综合旅游收益并不强.
二、营销管理转型升级 二次创业“云台新现象”
1.不断创新的营销理念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对旅游业来说一去不复返.今日的旅游景区发展,只有主动营销、创新营销,才能契合市场、对接市场.
不断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与携程、同程、途牛、美团等十几家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并实现了身份证网上实名制购票以及微信扫码支付.此外,云台山景区还注重与微博大V、微信大号、网红等自媒体平台合作,举办了中国旅行达人风云大会,邀请国内知名旅行达人到该景区进行采风体验,收集旅行达人50多篇精品游记,云台山旅游节微博话题以超过700万条的阅读量挤进旅游话题榜TOP10,互动量达2000万次.
外拉强援的同时,云台山景区不断加强自身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建立了云台山全员营销制度,云台山微信、微博、官网等自媒体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云台山景区微信公众号更是多次进入全国AAAAA级景区微信排行前三甲.
2.服务为本,构建管理新体系
这是云台山景区注重提升游客旅游服务品质的有力举措.
景区通过强化企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环境,构建了一套新的景区管理体系,使景区整体形象和服务品质更为精进.在强化员工服务意识工作中,该景区对员工进行了常态化服务礼仪、商务礼仪与职业化形象塑造和法律知识讲座等培训,对重点岗位人员重新定制形象制服,使讲解员变为“空姐式”服务员,要求所有员工对游客进行“微笑服务”,从“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到“感动每一位游客”,以高标准、严要求把云台山景区品质服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一直以来,云台山景区在为给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上下足了功夫.云台山景区2000多名员工践行人人都是安全员、服务员、保洁员、救护员、宣传员“五员一体”的服务理念,还能根据游客需求在“五员”之间灵活切换角色,以“一专多能”的服务素质向游客展示景区的服务质量.
3.“旅游+N”
旅游项目是景区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项目带动,不仅可以对景区内各种资源潜质深度发掘,还可以让资源变成能够与市场完美对接的产品.云台山景区谋定而后动,立足于市场需求,致力于产品创新,确立了“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科技”的产业布局,并通过实施多个特色旅游项目,带动景区综合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旅游+康养”:云台山景区与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在全国客养基地项目、养生养老项目及各类保险业务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打造产业合作新模式,开创跨界合作新典范.
“旅游+体育”:由云台山景区携手越野e族体育赛事(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汽车越野巡回赛2017赛季河南公开赛云台山站圆满收官.云台山直升机低空游项目落户云台山,广大游客将可乘坐直升机尽情享受云台山东区、西区的旖旎风光.
“旅游+研学”:2018年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揭牌成立.云台山和河南理工大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景区运营所需岗位设置相应专业,进行定向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让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发挥“旅游+教育”的融合力量.景区还依托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成立“云台山旅游研究院”,作为云台山旅游发展的智库机构进行建设,为景区的人才队伍凝练、管理模式输出、企业文化建设等提供支持.
“旅游+文化”:谋划云溪谷夜游项目、小寨沟美食街项目、巴士小镇项目、房车露营地项目、高山草甸星空酒店项目等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新产品、培育旅游新业态.
云台山坚定转型发展信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管理服务为核心,市场营销为支撑,项目建设为抓手”,打出了网红IP活动、政策激励、创新营销等市场重启的文旅“组合拳”,全力推进总投资16个总投资200亿元的“云系列项目”,凭借着旅游二次创业的激情,带动云台山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 聚焦高质量发展
1.旅游要素重点突破
为满足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云台山重点完善旅游产业中的吃、住、游、娱、购要素.
“吃”方面,在游人广场建设小吃城,汇聚全国各地特色小吃,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平价小吃.“住”方面,以民宿为切入点,邀请知名设计师,打造高端民宿,带动全域美学.“行”方面,与高德地图合作,打造智慧景区,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指导.“游”方面,云台山根据景点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主题,同时打造夜游项目、灯光幻影秀、玻璃栈道等新颖项目.“购”方面,云台山采用“1+N”的IP模式打造文创产品,围绕“云台山”这个大IP开发周边产品.此外,云台山还打造了“云逗逗”这一IP形象,通过轻资产的方式自然培育“云逗逗”IP的成长.“娱”方面,根据目前市场结构的变化,为吸引更多年轻游客,云台山打造了一系列时尚、动感的节事活动.
2.释放重游率,塑造深度游
2018年云台山的门票从150元降至120元,开始探索门票制度改革,打破原有门票有效期限制的方式,“自我松绑”进一步释放重游率.一次购票、一年有效、任选三天、任意景点,让服务再增值,使游客以更自由的时间、更实惠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用定制化的全新模式饱览云台山的四季美景.显示出云台山降低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决心.
3.旅游数字化,景区智慧化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景区建设试点单位,云台山自2006年起就已着力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云台山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先后编制了《云台山景区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及《云台山智慧旅游示范工程总体规划》,使智慧景区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保证了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智慧景区建设高度重视:一是每年编列智慧景区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智慧景区建设资金充裕及时拨付;二是建立专业的智慧景区建设管理团队,成立了云台山信息中心,统一管理智慧景区各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
智慧景区建设的十多个智慧景区子系统实现了对于景区票务、车辆、游客、环境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可视化管理.这在运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合理调控游客,保障景区秩序;杜绝票款流失,减少经济损失;监控生态变化,保护景区环境;助力市场分析,实现精准营销.
2018年与高德打造“指尖上的云台山”并建设了云台山智慧景区综合指挥中心,并被评定为河南省三钻级智慧景区.在游客日益依赖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今天,云台山通过景区的智能化建设,让“一部手机游云台”成为现实.行前,游客打开地图APP搜索云台山,便可获取到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部信息;游览中,游客可以在App上随时浏览游览线路,听取景点的介绍;遇到紧急情况时,点击App上的应急指示按钮,即可拨打景区的求救电话,同时智慧景区综合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也会显示求救游客的具体位置,方便景区工作人员准确定位,及时开展救助.
4.共享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云台山景区的火热,使岸上小镇也成为了网红小镇,成为了各地年轻人来到云台山的新打卡地.按照规划,云台山景区通过整合岸上小镇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文旅产业,充分激活岸上小镇的活力,打造云台山独具特色的夜经济,带动景区周边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不仅仅是岸上村(服务区),包括古洞窖、黑石岭、古洞爻、五家台等村(服务区)在内,村民们依靠着云台山的发展和带动,依靠购物、餐饮、民宿等业态,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
从民居到普通农家乐,到初成规模的家庭宾馆,再到高品质的民宿;山村农妇蝶变“民宿老板娘”.离不开修武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学引领转型升级,发展精品民宿;组织民宿从业人员培训班,到江浙等地学习民宿发展经验;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升级改造家庭宾馆;主动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经营模式.
云台山景区所在的云台山镇这30年的变化充分彰显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如今,云台山镇80%以上的农户围绕景区服务,拥有家庭宾馆438家,人均年收入从景区开发前的260元,提高到现在的5万元.修武县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县到旅游大县的成功转型,旅游业已成了该县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110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0亿元.
四、转型升级,未来已来
休闲旅游时代已到来,已经编制完成的《云台山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一2030)》明确提出了“文化引领、产品创新、业态支撑、生态保护”的发展思路,启动一批大的项目建设,实现云台山旅游文化创意、体验旅游的转型升级.
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云台山先后筹划并实施了云上的院子、云台山综合度假区项目、云台山太极文化旅游项目等多项高端旅游项目,促进云台山的转型提升.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为契机,谋划户外登山基地、高山草甸帐篷露营等一批体育旅游项目;与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航空旅游项目;以中国爱情第一村—陪嫁妆村的“爱情”为主线,利用绝佳的自然山水景区—云溪谷,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全息投影等声光电技术,打造中原精品旅游项目—“夜游云溪谷”,丰富云台山旅游的夜生活.
转型趋势和方向分析:
一、休闲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最新的潮流,相比观光旅游更加强调舒适性和体验度.这方面,云台山景区已经开展,而且应继续坚定走下去.
二、自由出行,定制旅游和家庭旅游等新兴的旅游模式层出不穷,对云台山旅游服务管理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对云台山摆脱门票经济向休闲旅游转变具有重大意义,亦是今后旅游同现代技术融合的必然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科学预判,才能更好抓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