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产业振兴

蔡甸三位脱贫榜样这样说——“只要肯干 就有奔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宋继伟 实习生 陈美汐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刘集村脱贫户肖兰成双鬓花白,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宋继伟 实习生 陈美汐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刘集村脱贫户肖兰成双鬓花白,提到未来养殖计划时,眼中闪着光亮。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蔡甸答卷货真价实。肖兰成是蔡甸脱贫奔小康群体中一员,他们吃苦耐劳、不等不靠,借助扶贫政策东风,努力发展产业、创收脱贫,坚信“勤劳定能致富”,靠自身的双手将生活打拼得愈发精彩。

政策好踏实干,还清欠账奔小康

穿过一片农田和几处橘园,带有花坛的入户小路、干净整洁的小院子映入眼帘,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停靠在两层小楼旁,这是脱贫户肖兰成的新家。

肖兰成家曾经因病因学导致负债近18万元。2014年5月,肖兰成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帮扶工作队进村后,挨家挨户宣讲扶贫政策,肖兰成抓住机会,申请扶贫贷款,承包80亩渔塘搞养殖,年产鱼1万公斤,一年下来,渔塘收益就达20万元。同时,种植豆角等蔬菜近11亩,收入也有3万多元。

近几年,村民们常常能在田间地头看见肖兰成带着儿子忙碌不停。夏天,天还没亮,父子俩就下水塘采摘莲子,“人勤劳、能吃苦,是村里的脱贫榜样。”村民们说。

如今,肖兰成一家不仅还清了欠款,家庭收入从2017年的7000元,跃升到2019年的10多万元。“我也有小目标,明年再包50亩渔塘。”64岁的肖兰成说,身体还硬朗,还要好好干上几年。

种养结合带创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勤地不懒,只要肯干就有奔头。”这句话,侏儒山街三屋台村脱贫户邹树波常挂在嘴边。敢想敢做、勤奋务实的邹树波,瞅准了精准扶贫东风,带领家人把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屋台村田地广阔、土壤肥沃,但产业结构单一,年轻人多在外务工,留下老弱病残,邹树波一家曾是村里典型的贫困家庭。邹树波家庭年收入低,父亲常年药物不断,欠下不少外债。

穷则思变,邹树波在扶贫政策鼓励下,做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承租鱼池、放手一搏。2016年,他转租面积近50亩的鱼池,养殖品种不断丰富,在旱地也种植有玉米大豆等作物,增加收入。

近两年,邹树波家喜事连连,娶媳妇、添孙子,鱼虾产量逐年提高。去年,邹树波养殖纯利润超过4万元,种地所得近万元。接下来,他计划尝试用互联网销售产品。

勤学技术扩规模,不等不靠快致富

人贫志气存,消泗乡挖沟村村民李全忠就是不等不靠、努力实现自我脱贫的典型。

李全忠一家曾是村里极度困难的贫困户,母亲体弱多病,儿子因强直性脊柱炎基本丧失劳动力,无法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一家人仅靠种几亩田维持生活。

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2016年,李全忠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脱贫后,李全忠坚持不等不靠,依托现有的帮扶政策,凭借自己的双手一步步致富。村里请来养殖专家开讲技术培训课,他第一个报名,一节课不落下。学了技术,李全忠便将家里一半田改为小龙虾养殖池,销售季节到来时,一家人为节省开支,全程自己动手,“自己运送,可以省些运费。”他说。

2018年,李全忠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一个大型小龙虾养殖基地,当年纯收入达到8万元。今年,李全忠计划提高养殖池产量,让家人日子过得更松泛些,“老母亲也该在家享享清福。”

“勤劳就能致富,感谢帮扶队,感谢好政策,以后的生活要靠自己越过越好。”李全忠信心十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strategy/culture/16629.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