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振兴

荆州区弥市镇天保村脱贫典型朱光平:政策帮扶 走向小康

朱光平是荆州区弥市镇天保村六组人,1964年2月出生。他是不幸的。因为他13岁就因为兄弟姊妹多,家庭压力大,而被迫下学在家务农,瘦弱的肩膀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等到他哥和两个姐姐先…

朱光平是荆州区弥市镇天保村六组人,1964年2月出生。他是不幸的。因为他13岁就因为兄弟姊妹多,家庭压力大,而被迫下学在家务农,瘦弱的肩膀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等到他哥和两个姐姐先后结婚单独立户后,父母也老了;24岁前后,父母先后离他而去,而他还没有成家,更谈不上立业,好不容易在哥哥姐姐的帮衬下结了婚,却又因为车祸导致轻微脑震荡,且多次骨折,后被诊断患有多种慢性病;36岁,家中一贫如洗,生活了9年的妻子终于离他而去,没有为他生得半个儿女;孤独一人一个家,靠着土地确权的6.37亩地,种点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勉强糊口,眼看曾经居住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成了危房,新建砖瓦安全住房成了朱光平的奢望

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党的好政策,贫穷生活一去不复返,小康生活近在咫尺。

2014年,朱光平通过天保村党支部宣传了解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后,主动申请,经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程序,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经过住建部门核实,朱光平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被鉴定为危房,需要马上重建。在镇村两级领导及朱光平本人的努力下,50平米盖板砖瓦安全住房建成,国家补助危房改造款6500元。此外,基本医疗、大病慢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险等健康扶贫政策,使他看病就医住院有了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看病住院没问题后,朱光平不等不靠,勤学好问,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向战胜贫困奔向小康发起了冲锋。

朱光平有确权土地6.37亩,平时总是和村民一道种点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不需要多大的技术,也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力体力,但是一年到头,除去农药化肥人工等开支,家庭纯收入并没有多少。建房后,家庭积蓄已经见底,人情世故都要看天,这日子过得确实很憋屈。通过镇村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朱光平看准了葡萄种植。这种水果在很多地方都能种植,而且种植简单,成活率高,于是他将两亩采光好的良田拿来种上了葡萄。葡萄种植头两年打底,第三年产生效益。而且葡萄对光、对水、对修剪、对肥料要求比较高,农忙时候,体力不支的人还真受不了,但是他挺了过来。当成熟的葡萄一箱一箱装车的时候,他黝黑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黝黑的膀子、豆大的汗珠、浸满汗水一拧哗哗直淌的毛巾……这是朱光平在农闲时节,替人打临工的场景。只要田里没事,朱光平就到周边打打临工。下瓦、挑砖、扛包,他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叫一声累。他总是默默无闻、肩扛手抬、为生计而打拼。作为一个常年帮人装卸的搬运工,他努力做到守时守信、安全搬运、损坏赔偿。所以天保村周边一带,只要是村民有什么事情需要人手,人群中总能见到他挥汗如雨的身影。

天道酬勤。后来朱光平主动申请公益性岗位,村两委领导和村民代表都一致赞成。他主要负责河道清理管理工作,河面清洁做到“三无”,即无漂浮物、无工业污染、无畜禽粪便直排;河坡整治做到“三无”,即无生产生活垃圾、无建筑废弃物、无杂物乱堆乱放;河道畅通做到“三无”,即无乱占河面、无乱填乱挖、无障碍物。他以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切实搞好农村河道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确保河道清洁畅通,付出了心血。今年,村里又让他担任了公益性岗位小组组长。

他就是这样不辞辛劳,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他就是这样依靠党和政府扶贫政策,战胜不幸,奔向小康。他就是脱贫典型——朱光平。

(通讯员 张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strategy/culture/16979.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