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振兴

“闷葫芦”有话说 ——拖市镇何场村四组勤劳脱贫光荣户张木海脱贫感言

(通讯员 刘小寒)我姓张,木海是我本名。我名字里有个“木”,加上性格也内向,所以前些年有些乡亲总说我:名字木海,人也木讷,活是一只“闷葫芦&rd…

(通讯员 刘小寒)我姓张,木海是我本名。我名字里有个“木”,加上性格也内向,所以前些年有些乡亲总说我:名字木海,人也木讷,活是一只“闷葫芦”。同龄的乡亲干脆就喊我“老闷”,可年长些的乡亲也总说:木海还不是被逼到这份上的啊!人们总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好,话自然多些。我以前过的那是啥日子,谁还有心思说?而现在,我住着新楼房,种30亩流转的土地,年年还在我们村梁书记的“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开机耕车,一年收入有好几万。我虽老实木讷,心里却清清楚楚:没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没有热心的干部帮扶我,哪有我这“木”人的好日子?我若不说出来,恐怕有乡亲又要说:“老实坨子,得了国家的好,咋也得懂礼数啊。”好!趁着高兴,我这只“闷葫芦”今天就说个痛快。

我今年63岁,家住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四组。我有俩儿子,其中大儿子有智力障碍。祖辈都是农民,我不奢望娃子有多大出息,只要健康就行。可老天爷硬是狠狠地开了这个玩笑,让大儿子身患疾病。后来我们有了小儿子,是个正常娃,我们心里算是有了安慰。

只靠种几亩地,哪能对付各种开支,没别的生财路,我只好出去打点零工。一家四口,日子就这么捱着。一年到头了,手头光光;两年过去了,还是没存款。眼巴巴望着乡亲们几万几万地存钱,楼房一栋一栋地建好,心里也不是滋味。老婆看看别人,瞅瞅自家——破旧的瓦房,残疾的儿子,无丁点积蓄,没一件像样的衣裳,不吵也不闹,闷声干完活回家,一包“呋喃丹”吞了,撇下我们爷儿三个“享福”去了。

她走时是热天,我这心啊,是霜打的寒。没了婆娘,哪还像个家?洗衣、烧饭要人做,娃儿、地里得人管,干活回来,冷锅冷灶。老天爷,我老实本分,你怎么总跟我过不去?这往后日子咋个过法哟!有时,我也真想走了算了,可两个娃呢,该怎么办?

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刚从地里回来,村里梁书记领着一个干部来到我家,我端凳子请他们坐下,梁书记给我介绍:“叔, 这是刘镇长,专管我们乡镇扶贫工作的。”

刘镇长递给我一支烟,接了话望着我说:“是这样的,天门市扶贫办下发了指示,要求各乡镇对贫困户进行摸底,梁书记上报了你们这一户,今天我是专门入户核实,然后根据实情上报到市里。”

情况了解完后,刘镇长起身,说还要去别的农户,我这条件,也不好意思说客套话留人家吃饭。临走时,刘镇长又说:“相信政府,会帮你解决困难的。”

下午,我边干活,边想着那些话,真要解决困难,那先该是大儿子。现在我身体还好,能管他,养活他,老了呢?唉,揪心咯。

不久,我就被正式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连市里的“包保”干部也来了,给我家送来了米和油,询问了一些具体困难,问我大儿子生活问题解决了没。建议镇里、村里多提供些就业信息,让我有活干,有收入来源。这些干部一年来好几次,每来一次,除了送物资,还和我谈心,说有困难并不可怕,除了政府帮扶,自己也多得动点心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总会越过越好的。

镇里的程书记看望我的大儿子时,还送来了钱,我心里特别温暖。“包保”干部们每月都来走访。他们都鼓励我:“政府会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你自己凭双手吃饭,要想方设法脱贫,日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是啊,我人不懒,只是脑瓜子转得慢,只晓得死守几亩地,大儿子也绊住了我。我也晓得,贫困不光荣,好吃懒做最遭人厌。是要想法把日子往好处过,再不能落在乡亲们后面。

根据政策,大儿子经过鉴定为二级残疾,享受五保(属集中供养),每年生活费和护理费 8100元。2017年,我家的瓦房又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政府拨给30000元,自己这几年也积攒一些钱,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房。搬进新房子后,我前思后想:“这两桩大事终于落实了,也解除了我的心头之忧,咋能光指望政府呢?自己也得想办法拿出实际行动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政府。”于是我就琢磨,自家这几亩地,凭我的能力不在话下。现在种地大户多,要的人手也多,耕地、撒肥……多是机械化。于是我就用省下来的钱,加上向亲戚借了点,凑着买了一台小型耕种机,自己的地弄完,就去给种地大户耕种。几个季度下来,手头也宽裕了许多。这中间,我也给梁书记耕过地,说句心里话,这名义上的书记“侄子”真心实意在帮我解决问题与困难。记得当初他说:“叔,不怕您见怪,跟着镇里领导在自己村里访贫困户,我这书记当的不是滋味。只有把几个贫困户的帽子甩了,都过好了,我才安心。”

他建立的合作社有2000多亩地,好多乡亲都在那里干活。就说我,那台小型耕种机,他做主卖了,让我开他的大机耕车,没要我出一分钱,并表态:您跟着我做事,不管忙季还是闲季,反正每年我都付您36000元,他这一付就是6年。梁书记还让我也接一些地,给我提供种子、肥料等,年底全部用进货价结账,根本不用我操心。开始,我只是小打小闹,尝到甜头,我就扩大到30亩,一年收三季(土豆、黄豆和娃娃菜),收入也有30000元。所有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他的田里抢季节,活赶忙时,哪怕起早摸黑,忙得吃饭的功夫都没有,我都毫无怨言,干活也很舒心,总觉得他的合作社带动我们这么多农户,我多出点力是应该的。

几个比我年轻些的弟兄,原先在城里打工,后来都在家,每逢忙季,就打一阵零工,我地里农忙时也都请了他们过来做事。他们感叹:“海哥,你现在这样,真好!不像我们东奔西跑的”。

2017年年底,也就是我做新房的那年,我脱了贫,甩了帽,“侄子”书记跟我讨酒喝:“叔啊,帽子戴了这些年,现在甩到永漋河(附近十几里外的河)啦!小儿子又说上了媳妇,双喜哟!一餐酒该准备让我们庆贺吧?”我嘿嘿笑着说到:“该!该!”他凑近我说到:“您看您,眉眼里都在笑!”

是的,我咋不开心呢!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我那走了十二年的婆娘,要是挺到现在该多好啊!我还有个打算,趁着现在身体还行,给孙娃多攒几万留着读书,也让我小儿子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更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strategy/culture/17006.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