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产业振兴

村里群众不富,我不走

“从2011年算起,我已经‘赖’在江畈近10年了。”大冶市税务局驻殷祖镇江畈村工作队队长邹胜昌说,之所以说“赖&rdqu…

“从2011年算起,我已经‘赖’在江畈近10年了。”大冶市税务局驻殷祖镇江畈村工作队队长邹胜昌说,之所以说“赖”,是因为税务局曾几次想让他回去。“我在村里工作这么多年,换谁来情况都没有我熟悉。江畈一天不富,我不想走,也不能走!”

工作组进驻让江畈旧貌换新颜

今年51岁的邹胜昌,从2011年驻殷祖镇江畈村工作至今。

江畈村地处殷祖镇革命老苏区,下辖26个自然湾、14个村民小组,农户661户、人口28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68人。作为从江畈村走出去的干部,邹胜昌对村里的问题、症结可谓一清二楚。

“过去几届村两委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导致村组织和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邹胜昌说,2011年之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万元,村庄基础设施薄弱,全村只有一条村道是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砂石路。村里还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如墨……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为彻底改变班子队伍基础薄弱的状况,邹胜昌落实了定期党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与党员干部交心谈心的方式,重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活力。

针对江畈村基础设施薄弱现状,邹胜昌跑资金、跑项目,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今,全村14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湾已全面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组组通,路灯建设村村亮、组组亮,文化广场、健身设施就在家门口,当家塘、文化礼堂焕然一新,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拔地而起……整个村庄旧貌换新颜。

从产业下手干出实打实的效益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过去,江畈村没有产业,每年仅有一点山场租金收入。“村级发展离不开产业,江畈村产业发展定位在哪呢?”邹胜昌苦苦思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位于大冶南部山区的江畈村别的没有,山林资源特别丰富。全村共有山场面积4900余亩,这成片的青山、茂盛的林木,就是江畈村的自然禀赋。

2016年,邹胜昌联系到在外经商的古建老板,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流转该湾山场土地,发展油茶种植,带动贫困户就业和村级经济增长。次年,依托殷祖镇红火的白茶种植势头,邹胜昌再度引进本村致富能手和外地老板,分别成立振阳白茶合作社和映山红白茶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里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逐年对村组荒山资源进行开发,既绿化荒山,又让村级集体和村民受益。

如今,油茶基地和两个白茶基地共带动23户32人就业,贫困户每年增收3500元以上,村民年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

“造血”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在该村曾田许湾一间小作坊内,贫困户许道升正用压面机制作面条。看到邹胜昌和村干部过来,他热情端来板凳,招呼众人坐下。

70岁的许道升,老伴有慢性病,儿子儿媳均有智力障碍,孙女在读小学。此前全家就靠他一个人开的一间大米加工小作坊为生,生意也不好,他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这让邹胜昌一直牵挂在心里。

“加工大米生意不好做,可以转行。”邹胜昌针对许道升的实际情况,为他买来一台压面机,积极帮他推销面条。现在,许道升的面条生意越做越好,附近村里的人经常到他这里购买面条。村里还帮助许道升办理了低保,推荐他到白茶基地做事,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保洁的公益性岗位,种种帮扶措施下,许道升的日子有了盼头!

通过经常性走访,邹胜昌“因人施策”,为全村27户贫困户进行了“私人定制”。在他的努力下,贫困户黄大梁开起了“幸福车”、黄春生办起了“脱贫店”、罗厚国种起了“致富蒜”……贫困户们说起邹胜昌,都竖起了大拇指,“多亏了我们的邹队长!”

提起村民们的赞誉,邹胜昌有些不好意思,“组织安排我到江畈,既然来了,就全心全意投入到江畈村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振兴网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ydhlweixin@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ermeng.com/strategy/culture/17048.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67176902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